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畴;《悲怆三重奏》等室内乐作品探索了俄罗斯室内乐发展的道路;他的声乐曲(如《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成为俄罗斯艺术歌曲的范例 创作构成因素:
1)牢固地扎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农村民歌和舞曲)的土壤 2)吸取了俄国城市音乐文化的养分(浪漫曲、进行曲、圆舞曲等) 3) 借鉴了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
“强力集团”作曲家 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艺术主张:
1)都生活在19世纪60年代废除农奴制前后俄国社会运动高涨的环境中,在世界观和艺术观上深受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
2)都敬仰格林卡,立志继承和发扬其优良传统,推进俄国音乐的发展; 3)热爱和钻研俄罗斯民间音乐,从中吸取字样,使自己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深刻表现俄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4)尊重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成果,关注音乐与文学、诗歌、戏剧、美术的紧密联系,提倡音乐的思想性、标题性、形象性和通俗性; 5)反对墨守成规的学院派习气,主张创新和风格独特
6)他们喜好将异国与俄罗斯风情作对比性描写,以此扩大和丰富音乐的色彩和表现力
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职业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音乐活动家、“强力集团”的发起人和领导者,在促进俄国音乐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品:《用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素材的序曲》(1857)、交响诗《塔玛拉》(1882)、钢琴独奏曲《伊斯拉美》(1869)
策扎尔〃安东诺维奇〃居伊(1835-1918):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作品:歌剧《高加索的俘虏》(普希金)、《上尉的女儿》(海涅)、《威廉〃拉特克利夫》(雨果)、《海盗》(大仲马);儿童歌剧《雪勇士》、《小红帽》等 通过发表大量文章,充分表达了“强力集团”的艺术观和创作原则;文风泼辣尖刻,有时偏激,后期观点日趋保守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1839-1881): 作品: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浪漫曲《卡里斯特拉》和《老乞丐之歌》;
60年代至70年代末:歌剧《包利斯〃戈杜诺夫》(根据普希金同名悲剧)和《霍
37
万斯基之乱》、《萨拉姆博》、《结婚》、《索罗钦斯克集市》;独唱声乐浪漫曲《戈帕克》、《孤儿》、《神学院学生》、《跳蚤之歌》、《儿歌》(7首);声乐套曲《没有阳光》和《死亡歌舞》
器乐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却富有独创性:交响音画《荒山之夜》(1867)、钢琴套曲《展览会上的图画》(1874)
亚历山大〃波尔菲里耶维奇〃包罗丁(1833-1887)是“强力集团”中年龄最大、学历最高、加入最晚的成员;其基本素质是:巨人般的力量和宽广,宏大的气魄,同令人惊叹的热忱、柔情和美感结合在一起的锐气和激情
代表作:体现古代俄罗斯宏伟历史画卷、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歌剧《伊戈尔大公》(1869-1887)、奠定俄国史诗性交响曲体裁的《第二“勇士”交响曲》、描绘古代俄罗斯商队跋涉在中亚西亚原野的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1880)、高雅抒情充满俄罗斯气质的《第二弦乐四重奏》(1882);声乐浪漫曲《睡公主》、《为了遥远祖国的海岸》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强力集团”中年龄最小、作品最多、活动最广的作曲家
早期作品:《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安塔尔)》、交响音画《萨德科》(1867)、历史题材歌剧《普斯科夫姑娘》
著书立说:《和声学实用教材》(1886)、《管弦乐法原理》(1913)、自传《我的音乐生活》(1809)
70年代末期进入创作高潮:
歌剧有14部:《五月之夜》(1878,根据果戈理中篇小说改编)、《雪姑娘》(1881,根据奥斯特罗夫斯基童话改变)、《萨德科》(1896,取材于俄国古代航海经商传奇的民间传说)、《沙皇未婚妻》(1898)、《萨旦王的故事》(1900)、《不死的卡谢》(1902)、《隐城基捷日与费芙罗尼亚》(1905)、《金鸡》(1908首演,以讽刺沙皇荒唐为内容)
交响乐:《西班牙随想曲》(1887)、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取材于阿拉伯民间传说《一千零一夜》1888)
“强力集团”作为一个创作集体并不十全十美,他们在对待过去和同时代的一些音乐,有某些偏见;“强力集团”的解体,根本原因是每个成员在思想和创作上成长了,各自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强力集团”的解体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
38
第一个创作时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作品:《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1866)、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69初稿,后两次修订)、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1876)、《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大提琴与乐队《洛可可主题变奏曲》(1876)、舞剧《天鹅湖》(1876)、《第一弦乐四重奏》(1871)、钢琴小品集《四季》(1876)
除创作外,他还担任了繁重的教学、评论、演出工作,编写了《实用和声学指南》教科书
第二个创作时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这时期的作品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作品:《第四交响曲》(1877)、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1878,根据普希金同名原作)、《小提琴协奏曲》(1878)、《意大利随想曲》(1880)、庄严序曲《1812》(1880)、钢琴三重奏《悼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1882);
歌剧:《奥尔良的少女》(1881)、《马捷帕》(1884)、《女巫》(1887)等 第三个创作时期: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属柴科夫斯基创作晚期,但其艺术则进入了顶峰阶段,一系列不朽的杰作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作品:《第五交响曲》(1888)、《第六“悲怆”交响曲》(1893)、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时间?);
歌剧《黑桃皇后》(1890,根据普希金同名原作)、《约兰塔》(1891); 舞剧《睡美人》(1887)、《胡桃夹子》(1892)等
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使舞剧音乐戏剧化和交响化,使其具有独立性,成为舞剧的灵魂,不仅能与舞蹈表演融为一体,而且可以离开舞蹈作为独立的管弦乐作品来欣赏
柴科夫斯基与“强力集团”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强调音乐应该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音乐应该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民族民间音乐是发展专业音乐的源泉和基础;应当继承和发扬以格林卡为代表的俄国专业音乐的优良传统;音乐应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等
柴科夫斯基与“强力集团”的不同主要在创作风貌上:
“强力集团”成员们的创作分别突出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更注重采用农村民歌素材,同时喜欢吸取“异族情调”来丰富俄国音乐;音乐风格较为纯朴粗犷
柴科夫斯基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不限于俄国题材,在各个创作领域都留下了堪称典范的作品;在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更多地吸收了俄国城市民间音乐音调和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在自己的音乐中力求反映人们普遍的思想感情,并深入挖掘人们内心世界的奥秘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有两个最鲜明的特征:一个是深刻的抒情性;一个是强烈的戏剧性(戏剧性是柴科夫斯基音乐令人震惊的艺术力量所在)
39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是19世纪下半叶沙皇专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极为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俄国人民,尤其是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面貌,是对沙皇专制社会充满怀疑的永恒的悲歌 捷克: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
1848年起义时创作了《大学生兵团进行曲》、《国民近卫军进行曲》、《庄严序曲》 1851-1856国外期间创作三首交响诗:《理查三世》(莎士比亚)、《华伦斯坦营地》(席勒)和《领主哈孔》(丹麦诗人艾连什勒格尔)
1874年起,两耳失聪,创作重心为器乐作品: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1874-1879,包括《维舍赫拉德》、《伏尔塔瓦》、《莎尔卡》、《来自捷克的田野和森林》、《塔博尔》和《勃兰尼克》)、
他的创作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的作品在承袭欧洲音乐专业技巧的同时,广泛采用了捷克民族民间音乐体裁(如波尔卡、弗里昂特等),从而将捷克民族音乐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安托宁〃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
用捷克诗人哈勒克的叙事诗谱写的合唱与乐队的赞歌《白山的子孙》(1872) 70年代作品:《摩拉维亚二重唱集》(共23首,1875-1877)、《斯拉夫舞曲》第一集(Op.46,8首,1878)、《斯拉夫狂想曲》(1878)、《交响变奏曲》(1877)、《圣母哀悼歌》(1877)等
80年代作品:《胡斯序曲》(1883)、《斯拉夫舞曲》第二集(Op.72,8首,1887)、歌剧《迪米特里》(1882)、《雅各宾党人》(1888)等
90年代为创作晚期,艺术达到高峰阶段:《狂欢节序曲》(1891)、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Op.95,e小调,1893)、F大调四重奏(1893)、大提琴奏鸣曲(1895)、交响诗《金纺车》(1896)、歌剧《水仙女》(1900)等
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共有16首,分两册,原作为钢琴四手联弹,后改编为管弦乐曲;音乐充满诗情画意,既通俗又高雅,是雅俗共赏的精品
德沃夏克PK斯美塔那:
1)在作品的题材方面,斯美塔那更突出捷克本土的历史和文化,乡土气息更浓;而沃夏克则从捷克扩展到整个斯拉夫民族,内容较为广泛
2) 从体裁范围来说,斯美塔那的创作领域主要是歌剧和交响诗,作品数量不多;而德沃夏克涉及的领域更宽,作品数量很多,除歌剧外,更突出的是器乐作品
3) 在音乐风格上,斯美塔那的捷克民族风味更浓烈、质朴;而德沃夏克的音乐
4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