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西方音乐史》考试大纲
打*号者为共同课考生不必复习的部分
主教材:《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其他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配套音响:CD八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 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
概述:古希腊文化艺术的繁荣期和音乐的成就 (一)、古希腊音乐的特点
古希腊音乐的最初历史是同神的崇拜、神话和各种奇幻传说交织在一起的
(二)、常用乐器
弦乐器:里拉(lyre) 出现时间更早 据说由宙斯授予阿波罗,因此演奏
里拉常常与阿波罗崇拜联系 有代表性的是基萨拉琴
管乐器:阿夫洛斯(aulos) 双簧乐器 被认为从亚洲传入 用于敬奉酒
神狄俄尼索斯 声音较尖锐并有穿透力 狂欢节和悲剧演出中的重要乐器
(三)、音乐理论
一、音乐材料和构成方式的理论:音程、音阶、调式等
毕达格拉斯: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 音乐与宇宙天体存在类似 思辨性强,不注重音乐感性实践
阿里斯多塞诺斯:深入到音乐构成要素去讨论音乐问题 其音乐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四音音列(tetrachord),包含大完整音列体系(四音音列以相交相隔方式混合联结)和小完整音列体系(以相交关系联结)
调式:以古希腊几个重要氏族部落命名:多利亚(dorian)、弗里基亚(phrygian)、利第亚(lydian)及其各种变体 开始只是些符号,用以表示乐器的弦或演奏时手指位臵,后来从中发展成为关于音阶和调式的理论 托诺斯(tonos):调式差别在于各种调式内部的音程组合
记谱法:以字母和符号分别记写歌唱和器乐的演奏 有表示音高的记号,也有表示音的长短和停顿休止的记号
二、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理论:涉及哲学、美学方面的问题
音乐的社会功能的学说:音乐是教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向善,不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品行不端(柏拉图:警惕不适度的音乐对人的腐蚀,认为音乐的重要功能是为社会教育服务,而不是享受或娱乐)
1
(四)、古罗马后期基督教音乐的兴起
基督教音乐在许多方面继承了犹太教,以及叙利亚等东方宗教音乐的特征 基督教形成的音乐观:世俗的娱乐性音乐遭到排斥,音乐集中于教堂和修道院,成为精神拯救的工具,与人们对彼岸幸福的渴求联系在一起而显得空前凝重和肃穆
二、 中世纪音乐 概述:
中世纪的时期划分:公元476-14、15世纪之交看作西方音乐的中世纪时期
与古代文明的联系:被列入所谓“七艺”的高级学术 与基督教紧密联系 音乐在中世纪观念中的认识:音乐不是供人欣赏聆听的对象,不是用来享受或娱乐,它被赋予教化人,使人弃恶向善的道德理性功能
对中世纪的认识:不是所谓“黑暗时代” 中世纪僧侣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贡献,西方音乐后来的独特发展包含着中世纪音乐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成就
格里高利圣咏:
定义:使用于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
(Gregory 1,590-604在位)命名 表情肃穆,风格朴素 被称为“素歌”
特征:
1、 2、 3、 4、 5、 6、 7、 8、
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 以拉丁文为歌词 即兴而无明显节拍特征 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歌词来源于圣经和诗篇,音乐服从于唱词
旋律音调一般平缓(由于其宗教的性质),音域控制在比较狭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唱诗班分两个咏唱内容:颂经祈祷(devotional,旋律性差);礼仪歌唱
2
小的范围
部分交相呼应)、应答歌唱(独唱咏唱后,唱诗班重复)
(sacramental,旋律特征强,分为音节式——一个旋律音对一个音节、纽姆式——若干音对一个音节、花唱式——一个花唱片断对一个音节)
分类:
1)诗篇歌调:最古老,咏唱圣经中的诗篇
2)交替圣歌:在咏唱诗篇时前后加入叠句,交替歌唱 3)应答圣歌:独唱者咏唱,唱诗班重复歌唱 4)赞美诗:歌词为有格律的诗体 运用:礼拜活动的各种场合
调式:多利亚、弗里基亚、利第亚、混合利第亚四种正调式及它们的副调式 扩展:
1)附加段(troup):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形成圣咏的拓展 分引入式和中间插入式两种
2)继叙咏(sequence)紧接在“哈里路亚”之后,开始是在“哈里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里路亚,成为一个独立形式 也被称为“哈里路亚附加段”
3)宗教礼仪剧(latin drama):包括奇迹剧(表演基督教重要圣人的实际)、神秘剧(涉及圣经故事中耶稣的诞生、复活、末日审判等传说)和道德剧(主要以说教和道德故事为主)
(二)复调的兴起
从9世纪末的奥尔加农到13世纪的经文歌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是奥尔加农(organum),载于约公元9世纪末的佚名论著《音乐手册》(Musica Enchiriadis)。最初的奥尔加农有两种:1、平行奥尔加农(主声部下方五度附加);2、奥尔加农的变体(斜向开始,平行进行于四度音,结束汇合于同音)
华丽奥尔加农:大约12世纪左右 奥尔加农声部转移到了上方,流动性与装饰性更强,即兴自由特征浓,无明显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方奥尔加农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对比(西班牙圣地亚哥的孔波斯泰拉[Sandiago de Compostela])
3
节奏模式:(11世纪线谱已经开始使用)
大约11、12世纪左右音乐中发展出来一套节奏模式(rhythmic modes,与诗歌韵律音步的节奏特征一致)
第斯康特:产生于12或13世纪初。特征: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现出分句的结构特征
考普拉(copla):上声部使用节奏模式,高音旋律有时出现模进,低音为无明显节拍特征的持续音
圣母院乐派:
时间、地点:12、13世纪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
贡献:对复调节奏(节奏模式得到更加丰富的运用)和写作(华丽装饰的奥尔加农和节奏规整的第斯康特一前一后混合使用)的创新 代表人物:
莱奥南(Leonin,约1135-约1200):诗人,作曲家,写有《奥尔加农大全》(Magnus liber organi)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复调音乐文献之一。莱奥南以写华丽奥尔加农为擅长。
佩罗坦(Perotin,活动于约1200年左右):其复调特色主要体现在第斯康特,在发展有节奏的音对音作曲技术方面具有贡献;创造了一批三至四个声部的复调音乐。
孔杜克图斯(conductus):
特点:一般为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个声部;织体特点类似于第斯康特,但更规整,各声部节拍基本相同;仍然采用拉丁歌词,音乐表现出有规律反复的分节歌曲形式;歌词内容较自由;流行于12、13世纪,13世纪下半叶被经文歌取代。 与奥尔加农、第斯康特的区别:不再依赖圣咏,以自创的旋律为基础;各声部都唱歌词,且各声部歌词一样
单声歌曲的孔杜克图斯:
特点:音乐是自创的,一般不借自于圣咏,旋律与歌词的关系通常是音节式的;后逐渐演变成与礼拜活动无关的宗教或世俗歌曲。
经文歌:
1250年左右形成,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复调体裁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