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回采
5、每一个知识点的学时分配。
五、作业布置及参考资料
六、教学后记( 课后再写,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而及时补充的方法等内
容进行总结,以便下一次改进)
第十三章 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方式、层间联系方式,采区上下山布置的特点、采区有关参数的确定。
本章重点: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方式类型
本章难点: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方式类型与层间联系方式 授课内容: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联系方式
区段集中平巷的概念,作用和目的。
一、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布置位置(图13-1a、b)
区段集中平巷与区段平巷间联系方式 石门、斜巷、溜煤立眼
区段集中平巷与采区上山间联系方式 石门、斜巷、溜煤眼 二、机轨双岩巷布置 布置位置(图13-2a、b) 三、机轨合一岩巷布置
倾斜煤层时布置位置(图13-3) 缓斜煤层时布置位置(图13-4a、b) 四、机轨双煤巷布置 布置位置(图13-5)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一、采区上下山位置选择
煤层上山(图13-6),特点,改善维护状况的措施,适用条件。 岩石上山(图13-7),特点,适用条件。
岩石上山的层位与坡度:在煤层底板岩层中,但是含水层太近时不宜布置。与煤层倾角可以一致或不一致。
二、采区上山数目及其相对位置 采区上山数目(图13-7) 采区上山布置类型: 一煤一岩(图13-7a)
两岩或两半煤岩(图13-7b、c) 两岩一煤(图13-7d) 三岩(图13-7e) 采区上山相互位置关系:
距离20—25m,高差0—3—5m;三岩时距离10—15m。 采区边界上山设置问题 参见图5-10。 三、采区上山运输方式
运输上山:胶带机、刮板机、自溜、绞车 轨道上山:绞车串车
第三节 采区参数
一、采区斜长
采区斜长与阶段斜长一致,考虑区段斜长与数目,一般600—1000m。 二、采区走向长度
采区走向长度由下列因素制约:
地质因素——构造(决定性作用)、三下区、顶底板、自燃性,
技术因素——区巷的运输、掘进、供电。
经济因素——长度引起掘、堆、运费的变化。(图13-8) 三、采区生产能力
采区生产能力取决于工作面生产能力、同采面数目、运输环节能力、通风等因素。 综60—100,普45—60,炮30—60万t/a.已取消备用工作面。 四、采区采出率及煤柱尺寸
采区采出率:厚煤层75﹪,中厚煤层80﹪,薄厚煤层85﹪,水采70﹪。 煤柱尺寸:
大巷煤柱、上下山煤柱、区段煤柱、边界煤柱、断层煤柱确定参见表13-2。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
如:1、一个教学单元的知识系统和结构,其关键知识点、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
标。
2、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教具、多媒体、模型等的使用。 3、对重点和难点部分具有特色的教授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启发方法、点拨关
键等。
4、举例的特点作用与教授内容的配合。 5、每一个知识点的学时分配。
五、作业布置及参考资料
六、教学后记( 课后再写,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而及时补充的方法等内
容进行总结,以便下一次改进)
第十四章 采区车场
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采区车场的定义与作用,轨道线路布置的基本概念,采区上、中、下部车场的类型与线路布置方式,了解采区硐室有关参数的确定方法,能够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应用采区上、中、下部车场的类型与线路布置方式。
本章重点:采区上、中、下部车场的类型 本章难点:采区中、下部车场的线路布置方式 授课内容:
采区车场的概念、分类(图14-1)
第一节 轨道线路布置的基本概念
一、矿井轨道
1、轨道
轨道构成、轨型及选择(表14-1) 2、道岔
道岔构成(图14-2)、辙岔号码、道岔类别(单开、对称、渡线道岔)(图14-3)、道岔选择(表14-2)
二、轨道线路
1、轨距、轨中心距(表14-3)
2、曲线半径(表14-4)、弯道转角(图14-4)、外轨抬高、轨距加宽、弯道加宽(图14-5)
三、轨道线路联接计算 1、轨道线路平面联接
单开道岔非平行线路联接(图14-7) 单开道岔平行线路联接(图14-8) 对称道岔平行线路联接(图14-9) 线路平移(图14-10) 2、纵面线路竖曲线联接和坡度 纵面线路竖曲线联接(图14-11) 线路坡度:
坡度(图14-12)、等阻力坡度﹤流水坡度(3—5‰)﹤自滚坡度(7—11‰)
第二节 采区上部车场
一、采区上部车场形式选择 平车场:
顺向平车场(图14-13a,并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调车方式) 逆向平车场(图14-13b,并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调车方式) 甩车场:
单侧甩车场(图14-14,并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调车方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