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回采
第三节 矿压显现特点及顶煤破碎机理
放顶煤矿压显现特点及顶煤破碎机理(图7-6、7-7)
顶煤破坏分区:完整区、破坏发展区、裂隙发育区、破碎放出区(图7-8)
第四节 放顶煤工艺特点
一、顶煤放出规律
放出椭球体、松动椭球体,放出漏斗、移动漏斗(图7-9) 放煤口间距与放煤效果 (图7-10、7-11) 二、放顶煤工艺
放顶煤步距:一采一放、两采一放、三采一放(图7-12)
放顶煤方式:单轮、顺序放煤,单轮、间隔放煤(图7-13)
多轮、顺序放煤,多轮、间隔放煤
第五节 采煤系统分析
一、回采巷道布置
一般三巷布置,偏E型通风方式(图7-14) 二、放顶煤损失
初采损失、末采损失、端头损失、放顶煤工艺损失
第六节 适用条件及评价
该采煤法的优点:单产高、效率高、成本低、巷道掘进率低、维护费用少、搬家费用少、技经效果显著、对煤层厚度变化及地质构造适应性较强。
该采煤法的缺点:煤损多、煤尘大、瓦斯易积聚、易发火的问题。
适用条件:厚煤层、中硬、缓斜、地质构造较复杂、不易自然发火的煤层。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用小四号黑体)
如:1、一个教学单元的知识系统和结构,其关键知识点、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
标。
2、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教具、多媒体、模型等的使用。 3、对重点和难点部分具有特色的教授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启发方法、点拨关
键等。
4、举例的特点作用与教授内容的配合。 5、每一个知识点的学时分配。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五、作业布置及参考资料
六、教学后记( 课后再写,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而及时补充的方法等内
容进行总结,以便下一次改进)
第八章 急斜煤层采煤法
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急斜煤层采煤法的特点与主要类型,掌握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能够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应用该采煤方法。
本章重点:急斜煤层采煤法的主要类型 本章难点: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 授课内容:
急斜煤层采煤法的特点(图8-1) 急斜煤层采煤法的主要类型: 一、急斜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 倒台阶采煤法(图8-2)
俯伪斜走向长壁采煤法(图8-3)
机采工艺走向长壁采煤法(图8-6、8-8、) 二、俯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 采煤系统(图8-9)
柔性掩护支架结构(图8-10)
回采工艺(图8-11、8-12、8-13、8-15、8-16) 评价及适用条件 三、分层采煤法
水平分层采煤法与斜切分层采煤法(图8-24、8-25、8-26) 四、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
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图8-27、8-28) 滑移支架放顶煤采煤法(图8-29) 五、仓储采煤法(图8-32)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
如:1、一个教学单元的知识系统和结构,其关键知识点、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
标。
2、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教具、多媒体、模型等的使用。
3、对重点和难点部分具有特色的教授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启发方法、点拨关
键等。
4、举例的特点作用与教授内容的配合。 5、每一个知识点的学时分配。
五、作业布置及参考资料
六、教学后记( 课后再写,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而及时补充的方法等内
容进行总结,以便下一次改进)
第九章 柱式体系采煤法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多媒体及教学录像片,使学生了解柱式体系采煤法的采煤工艺,柱式体系采煤法的特点,该采煤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本章为了解性内容。
本章重点及难点:柱式体系的房式、房柱式采煤法的特点
授课内容:柱式体系采煤法的间断、连续运输采煤工艺,柱式体系的房式、房柱式采煤法的特点,柱式体系采煤法的优缺点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
如:1、一个教学单元的知识系统和结构,其关键知识点、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
标。
2、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教具、多媒体、模型等的使用。 3、对重点和难点部分具有特色的教授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启发方法、点拨关
键等。
4、举例的特点作用与教授内容的配合。 5、每一个知识点的学时分配。
五、作业布置及参考资料
六、教学后记( 课后再写,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而及时补充的方法等内
容进行总结,以便下一次改进)
第十章 采煤方法的选择及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选择采煤方法的原则及影响因素,了解采煤方法工艺技术的发展,采煤方法的发展方向。
本章重点:选择采煤方法的影响因素 本章难点:选择采煤方法 授课内容:
一、选择采煤方法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选择采煤方法的原则:
生产安全、经济合理、煤炭采出率高 选择采煤方法的影响因素: 地质、技术装备、管理水平 二、采煤工艺技术的发展 了解采煤工艺技术的发展 三、采煤方法的发展方向 了解采煤方法的10个发展方向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
如:1、一个教学单元的知识系统和结构,其关键知识点、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
标。
2、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教具、多媒体、模型等的使用。 3、对重点和难点部分具有特色的教授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启发方法、点拨关
键等。
4、举例的特点作用与教授内容的配合。 5、每一个知识点的学时分配。
五、作业布置及参考资料
六、教学后记( 课后再写,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而及时补充的方法等内
容进行总结,以便下一次改进)
第二篇 准备方式及采区设计 第十一章 准备方式的类型及其选择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