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电视出镜记者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浅谈电视出镜记者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出镜记者是我国电视新闻事业成熟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产物,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促使行业内分工进一步细化,同时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迫使我们的记者频频出镜以满足电视受众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
出镜记者的诞生经历了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调查节目中,他们其实和观众一样,都是以一种未知的心态寻找答案,在体验式的过程中一步步去探寻真理。因而比起主持人,他们扮演的角色更多,所负载的任务也更多,他们不仅具有媒介形象的传播功能,也代表着观众,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个人魅力。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开播,正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闻栏目催生出了我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出镜记者,他们的杰出表现已得到受众的认可,好评不断。中央电视台一位领导曾说:“当下中国的新闻资源极大丰富,是记者的黄金时代,之前没有,之后可能也不会有,足可以做十年。”2002年下半年北京广播学院筹办第一期“出镜记者”班,它的直接生存目标直指5年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耐人寻味的是,第一批“出镜记者”尚未“出徒”,就已被北京电视台“订购一空”,其迫切心情可见一斑:“你培养多少,我需要多少”,大有“一网打尽”的架势。从长远意义上来看,这预示着出镜记者的队伍将在我国电视新闻界进一步发展壮大。
记者出镜能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报道内容,同时也能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向观众提供正在发生的现场新闻。我们看到在以往的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由于记者在现场的表现大失水准,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目前活跃在新闻第一线的出镜记者大多是从主持人或普通记者转过来的,但我们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当好记者,也不是所有的记者都适合出镜。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同出镜记者内在的新闻品格,外在表现(就是记者的提问和现场行为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而一个出镜记者对自身职业角色的准确定位是需要在这两方面内外兼修的。那么具体起来讲,一个出镜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从而为自己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呢。
下面,我们就结合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出镜记者暴露出来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寻答案:
一、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
新闻判断能力是新闻记者的核心能力之一,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事实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有很多主持人凭着优越的外在因素走进了出镜记者的行列。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实际的新闻训练,虽然有着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具备一定的镜头感,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他们就会变得语言迟滞、神态窘迫,甚至完全丧失对新闻的判断力。
应该承认的是,记者出镜报道时,既要顾及镜头又要对新闻事实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心理压力很大。新闻事件形形色色,现场情景纷繁复杂,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善于观察,捕捉有
价值的事实与画面。在现场报道中,通常没有事前准备好的完整的稿子,即使对预知性事件的报道,事前的准备与现场情景是否吻合,也需要随时印证和检验;而对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则是不可能在事前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全凭记者的现场观察、分析、归纳和构思,并及时予以恰当的处理和报道,而这一切又都是在瞬间完成的。记者的事实判断力的形成源于对新闻背景的翔实把握以及对现场信息的瞬息捕捉,这两者缺一不可。而记者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力的形成,则需要在准确的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具备超凡的洞察力。因此,任何一则现场出镜报道,都是对于记者的新闻素养的全面检验 。
二、缺乏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
这一能力的欠缺往往使采访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沉迷于现场气氛,忘记了自己是新闻现场和受众之间的中介,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某些记者在现场时,往往受现场情绪感染,被现场氛围牵着鼻子走,或激动万分,或惊诧惶恐,或兴高采烈,或悲愤不已。自己不能从新闻事件的影响中超脱出来,成为客观的媒体代言人。另一个极端是:置身事外,情感冷漠。不管现场氛围如何,无论是什么题材和事件的新闻,记者总是千篇一律的“保持”同一风格、同一表情(无表情)。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访谈双方的情感隔阂,使采访在浅层面上止步。这两种情况都是职业素养未见成熟的表现。
这里涉及到的其实是采访学里的一个老话题,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如何处理自身情感。应该说在这个信息激荡涌动的年代里牵动记者心弦的新闻事件越来越多。首先我们应该对采访过程中记者的情感投入持肯定态度。作为人民记者一定要有强烈的是非观作为情感表达。穆青同志说过:“人民的记者一定要有(和)人民群众一样的情感,你(人民)想的也就是我(记者)想的 ……”我们讲求记者的客观公正,讲求记者的情感控制,但决不接受情感狭隘、冷漠自私,内心毫无新闻热情!这是比记者如何控制情感更重要的问题。
那么,面对镜头我们的记者应如何把握自己的情感呢?我们知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一个是个性的我,一个是职业的我。“个性的我”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具备常人的常态,喜怒哀乐、随情而动;“职业的我”要求记者的情感生发始终围绕采访主题,切不可恣意蔓延影响采访进程和新闻判断。这里强调的是,我们反对角色扮演,但一定要有角色控制。中央电视台王志的采访一直以沉着稳健、不露声色著称。但也有例外,他在广州采访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时,观众看到了王志多次擦眼泪抹鼻子的镜头,但每次情到深处,他都能适时转换话题,把采访引向深入。应该说,这里的情感控制是比较到位的。敬一丹曾说,她在出镜时,总是把镜头所代表的观众当熟人,这样的感受是最正常,最舒服的,也更易于控制好自己的情感。
三、无法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大量的新闻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者采访提问时,神态居高临下,提问咄咄逼人。有些记者在采访中有轻视被采访对象的心态,不是求教于他人而后明,俨然法庭法官,采访有如审讯。有时甚至使被采访对象紧张不已,回答语无伦次,以致严重影响媒体的客观公正。在我们的社会里,人和人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现场记者的行为视角不宜“仰俯”,而应该是“平视”。所谓“平视”首先是人文观念上的平等,即对被采访对象的充分尊重。记者采访时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媒体和观众。怎样做到平视呢?不同的场合和对象,是有变化的。
对待强势的被访者应该压抑,对待弱势的被访者应该扶一把。这样才是平等的对话,平等的相互尊重。
同时,由于电视新闻的现场记实性,记者采访时的神态、语气、声调、提问的方式和措辞都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记者的采访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这是出镜记者尤其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四、在镜头前装腔作势,关注自己多于关注新闻
这种出镜记者多是新手,或故作深沉或自我欣赏,最终的结果是搔首弄姿,贻笑大方。出镜记者一般都会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镜头前自身的形象,一个是进行现场采访。一个成熟的出镜记者会很自然的分清两者的主次关系,但对一个新手来说,由于自信心不足就自然产生心理障碍,首先表现为对自身形象的苛求。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制片人王志曾检讨自己:“如果你过分在意自己的角度或神态,那么你会忘了你要干什么,你要问什么问题。所以出镜时最好的状态是‘忘我’,做一个具有自己个性特质的本色记者。”
五、提问能力不足,随意性强
现阶段,我们的新闻节目中充斥着大量的模式化提问:“请问,你有什么感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吗?”应该说开放式提问是采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采访方法,不可或缺,但它也是一种很懒的提问方法,过多地使用这种方法会使采访流于表面,无法深入。
这就涉及到了出镜记者的提问能力。记者的任务就是采访。出镜记者在采访当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探询者,提问几乎就是采访的实质。在西方的新闻学里,提问就是采访最核心的内容。他们把掌握提问的技巧看作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业务能力。因此,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意义上去定义:一个会提问的记者就是一个好记者。
在采访过程中问什么,怎么问,需要我们记者动一番脑筋。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需要记者提前做好准备。这里的准备包括大量案头工作,你得动笔把要提问的内容事先写下来,做到心中有数。怎么设计采访提纲,凭空想是想不出来的,你得翻阅大量文字资料,向知情人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背景情况,如此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捷径,要想得到有价值的回答,要想取得对手的尊重,只有做出艰苦的努力。出镜记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面,而且要有流利的口才、机智的谈吐,具有能够就现场发展变化作即时流畅地报说新闻事实的能力。这种边观察、边思考、边报道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而是平时不断积累知识和语言材料,锤炼语言表达技巧的结果。现场出镜报道中,记者现场报道口语的魅力,还表现在他认识事物的思想深度上。这就要求记者做到功夫在于平时,在于积累。
六、没有倾听意识,只顾自己表现而忘了记者的本分
出镜记者的倾听,首先是一种尊重的态度。新闻题材的广泛性决定了记者面对的被采访对象几乎可以是所有人,虽然这些人的思想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所有这些被采访者都
希望在一个平等的氛围下进行交流,没有人愿意处在被支配的地位,更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形象在电视上被矮化。“倾听”是与人为善的外化,也是请对方打开言路的一种期待。采访中记者常遇到这种情况:你想要被采访对象说出来的内容,往往是人家不愿意说的;而被采访对象想讲的,又往往不是你所要的。此时“倾听”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你获得边缘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你进一步发问的起点。
其次,记者的倾听还是一种技巧。当记者遇到采访阻力时,真诚的倾听就变成了与被采访对象沟通的点化剂。记者的倾听会逐渐为对方培养起美妙的成就感,他会认为你是一个愿意倾听他的故事、愿意接受他的思想的人。一旦采访双方能达到这种心灵互动,那么你距离想要得到的答案也就不远了。同时,“倾听”也会让你真正地投入到采访当中去,了解更为全面的信息,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还有一点很重要,出镜记者的倾听本身就是胸有成竹的表现。这是记者传递给观众的很重要的非语言信息,这种信息的传播效果远远胜过你滔滔不绝的叙述,言之凿凿的结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曾介绍过自己的采访经验,采访的核心目的是得到新闻事实,记者要给对方说话的权力,自己对话题的流向进行宏观调控,适时引导,就是要起到化学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作用,让对方发出火花,烧出光亮。这才是记者的真本事。
以上六个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了目前的出镜记者存在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大量的出镜记者无法为自己的角色找到准确的定位,因此自身的努力就变得无的放矢。
出镜记者从传播本质上讲是介于信源(新闻事件)和信宿(受众)之间的一个第三者,其本质功能是尽可能拉近信宿与信源的距离,最理想的状态是零距离。一位优秀的出镜记者既要能够准确把握电视传播规律,又要具备很高的新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电视镜头前挥洒自如,只有这样才能报道出新闻精品,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好这个“第三者”的角色而不会在电视观众面前露羞露怯。
总之,电视记者出镜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敏锐的现场观察力,还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力,同时要注意出镜时的屏幕形象。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化,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记者出镜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有利于增强新闻的现场感、真实感和贴近性,也有利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全能记者;但我们知道内容决定形式,记者千万不要为出镜而出镜,而应该根据具体新闻内容的表达需要,以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为目的,选择适当时机、恰当的场所来出镜,才能展现出这一新闻因素独具特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电视研究》2005年新闻业务专刊(二) 《电视实践的理性思考》
[2] 《电视采访学》叶子 赵淑萍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99个问号》敬一丹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4]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罗哲宇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