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精品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蔽、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成住宅的,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昆虫吗?你们捉过蟋蟀养过蟋蟀吗?你听到过蟋蟀的鸣叫吗?哪位同学能把自己了解的情况说一说。 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1.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读课文时还要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生词。 小组交流、集体修正
1.利用查字典或询问同学的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生词,也可把自己圈画出来的生字、词让小组的同学认读和理解,有争议的或不会得再问老师。 2.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选取两名同学汇报小组的交流所得,然后集体修正和补充。 分段朗读课文、明确文章层次
1.分别朗读“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住宅的”两部分。 2.把自己作为蟋蟀,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读一读。 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1.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悟。 2.标记出不理解的句段并提出问题。
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纳关键疑问。
1.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老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重点问题。 如:法布尔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洞、窝”,而是把它称作“住宅”呢?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是怎样选址的?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挖的?他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2.小组交流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随时介入讨论,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整理问题、留作预习任务。
1.记录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问题,在小组内找一个合作伙伴,利用预习时间共同解决这些疑问。
2.观察一种小动物,记录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几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求两个同学合作解决,大家遇到困难了吗?那么请大家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住宅一般指谁居住的地方?为什么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住宅”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你在其他作品中见过这样的写法吗?你使用过这种写法吗? 问: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过程艰辛、工具简单)
读课文、画“住宅”
1.带着问题读课文: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画出重点词句加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反复的读一读。
2.老师出示一张有错误的蟋蟀住宅图,让大家找一找它的毛病在哪儿。 3.拿起画笔,画出正确的住宅示意图,注意体现蟋蟀住宅的特点。
4.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以“我的家”为题说一说自己画出的内容。 4.师生进行评议,并把最好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品味重点词语的作用
1.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那么蟋蟀是怎么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
(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抓关键词进行体会)
2.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随遇而安”的意思? 3.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品读句子、体味情感、领略文章内涵 出示句子。
假如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先体会这一句该怎样读,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教师范读。(读出赞美) 2.根据这句话提出问题:
(1)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3)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建房子写的那样形象、具体呢? 3.解决问题 步骤:(1)读课文画出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工具,并说一说这些工具的作用。 (2)把自己当作蟋蟀,想象是怎样建造住宅的,小组内说一说。 (3)听完了介绍,交流一下感受。
(4)体会朗读,读出对蟋蟀不辞劳苦建造住宅的赞美之情。 4.用作者的话和自己的话分别赞美蟋蟀。 步骤:(1)找出文中三个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蟋蟀的评价。 学习“资料袋”
读“资料袋”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小练笔
借鉴拟人化的写法,写一篇有关小动物或小昆虫的短文。 睁大观察的眼睛 述说感悟的心灵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
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的表达出观图后想到的内容和观察后的感受。 2.在口语交际中,回顾和总结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 3.在习作中,学会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记录。 4.练习品评自己的和别人的习作。
5.通过学习《胸有成竹》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观图画,比眼力。
1.指名观察教材的左图,说一说树上隐藏着多少图像。
2.小组比赛,看谁发现的块,发现得多,然后再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 3.指名观察教材右上图和右下图。
4.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图想到了什么内容。 5.大家都说一说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6.共同回顾前面的几篇课文,再深入体会学过的观察方法,感受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讲自己、谈体验
1.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平时细心观察过的事物。 2.介绍自己观察后的收获和体会,并相互交流经验。 举事例、激情感
1.向大家讲述自己了解的和观察有关的中外名人故事。 2.说一说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观察的打算。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与评改) 擦亮观察的眼睛、描述心中的精彩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每双眼睛里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学们用自己明亮的眼睛认真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现在就请你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告诉大家吧。 1.按提示有序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的?怎么观察的? 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观察对象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有趣?
2.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3.老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作一下指点。 4.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X则》,也可自拟。 学生凝思试写
略作思考,即可动笔;也可先列提纲,再写内容。 自读自改、加工润色 要求:
1.写完后无声细读,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2.反复斟酌,加工润色文中的词句,让这些词句变得更加生动,表现力更强。 集体评价典型习作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自己在班上朗读。 2.再由小作者说一说这样写的理由。 3.最后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同桌探讨、相互评改 明确评改要求:
1.找出别人作品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2.在文章中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3.就文章内容和自己的评改意见与同位交流探讨。 借鉴意见、修改习作
2.认真思考同学们的评改意见,修改完毕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 3.借助集体的智慧认真整理自己的习作,并重新誊抄一份。 第四课时(学习“我的发现”) 读句子、谈体会
1.细读选取的三个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周围事物的。 2.指定两名同学读对话部分,并说一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学习心得,学习方法。 找句子、学方法
1.在学过的课文中找类似的语句,并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2.拿出自己写过的类似的句子,供大家品评。 学习“日积月累” 熟读背诵“花名歌谣”
1.自己试读,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查字典。 2.找出12种花名并写一写。
3.结合句子说说各种花的特点和自己了解的其他相关内容。 4.朗读歌谣,开展背诵比赛。 自编歌谣
1.用短文中的歌名或其他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写几句歌谣。 2.朗诵自编歌谣,大家品评修改。 第五课时(学习“成语故事”) 理解内容、揭示内涵
1.朗读短文,理解故事内容,声情并茂的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老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交流解决。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杆杆生动传神的竹子? 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胸有成竹”的意思吗?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 4.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运用这个成语。 (实践活动略)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致彪)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