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前的泰坦尼克号
1998年三月底,广东省电影公司在内部放映厅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贴片广告招标:他们招到了超过20条贴片广告,距离正片最近的“倒一”位,甚至吸引了十几家公司竞争投标,最后被一家B B机公司以30万的高价胜出。
“那是个贴片广告的混沌时期,行业内没有任何的规矩。我们招标完了之后,中影公司才拿了一条贴片过来,说要贴在‘倒一’那里,但那时候我们已经招标给别人了。那部片我们的广告收入超过100万,在当年真的很多了。”也是因为《泰坦尼克号》的广告业务,中影专门成立了蒙太奇广告公司。
除了贴片广告,伴随《泰坦尼克号》而来的,还有多厅影院。《泰坦尼克号》以及之后的《拯救大兵瑞恩》,让很多电影公司、影院经理意识到,光靠一个单厅的电影院是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的。于是1999年,广州天娱广场的多厅电影城落成。第二年,中华广场电影城开业。 全国的很多影城从那之后开始进行多厅影院的改造,中国电影市场也陆续进入影院建设的热潮当中。
记者手记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当年《泰坦尼克号》创下如此奇迹,工作人员连续三月加班加点,他们的回报是什么?他们能否从中分红?虽然本次报道的采
访涉及了从发行、宣传到影院终端的不同人士,他们的回答却是一致的:钱吗?没有。升职?也没有。物质上的回报都没有。
如果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人人都可能从草根变英雄(更有可能成枭雄),按照赵军的说法,当年就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胡娣南18岁入行,从放映队做起
、骑着三轮车到各地放电影,在这一行已经干了41载,明年正式退休。像很多他那个年纪的人一样,胡娣南觉得一辈子做一份工没什么难的,“只要你喜欢也就没那么累了。”
这一点尤其让韩小凌有共鸣。她在对话中反复提到“热血”这个词,“我们当时会那么热血,是因为我们曾经经历过非常低谷的时候。”韩小凌1993年进中影公司实习,正赶上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的低谷,中影公司工资都发不出。春节每人只发了一盘鸡蛋,实习老师说这个我也不好分给你,翻箱倒柜找了半天,翻了本挂历让她带回家去。
但不管是低谷还是高峰,韩小凌觉得,那时的人投入的是一个事业,而不是一个工作而已,尤其是对比现在的一些从业人员,韩小凌觉得“没有投
入,就没有满足感,你也做不好这份工作”:“当时的很多人都把电影当一辈子的事业,总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反正换下一份工作’。出于热爱从事一份工作和把它仅仅当一个饭碗是不一样的。《泰坦尼克号》当然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感,但这个不是以一个票房数字来衡量的,而是你观察到了一个市场走向,通过努力,然后获得了市场的肯定,这是最让人满足的。”
上个周末,3D版的《泰坦尼克号》在北京内部试映,韩小凌特意没去。她在微博上说:“这次要自己买票,彻底当一次观众,以纪念俺那奔忙而热血的青春岁月。”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