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2)
词类的活用词类活用 定义: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原有的功能,这种现象便是词类活用。如 : 春风又绿江南岸 左右欲刃相如。 使动用法
1. 什么是使动用法? 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一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 1、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陪,通“倍” 增加。) 2、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 项羽本纪》
2.什么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一定是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作或行为。例如: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 项羽本纪》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本身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例如: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子路从而后》 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使动,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此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柳宗元《蝜蝂传》 其达士,则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柳宗元《蝜蝂传》)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
人或物。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 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史记·鲁世家》)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左传?定公十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春秋时期,吴王僚被专诸(人名)用剑刺杀。《左传》中的这句话,是鲁国贵族公若藐向蓄意谋害他而用剑尖朝着他的养马人说的,意思是:“你想使我成为吴王吗?”言外之意即“你想像专诸刺杀吴王僚那样刺杀我吗?”专有名词“吴王”用作使动。
3. 什么是意动用法? 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
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如 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德经》)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界定:是指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是指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篇》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左传·鞍之战》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现象比其用如使动和意
动的现象更为普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临时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用来表示与人或事物本身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樊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后汉书·班超传》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2、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吾意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3、名词性短语用如动词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 留侯世家》 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战国策燕策》 5. 名词作状语的作用是什么?
(1)表示处所;如:?? (2)表示工具和依据;如:?? (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 (4)表示比喻,如:??。 ⑸表示方位和趋向 五、名词作状语
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做 状语。据其作用可有五种类型: (一)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三)表示人物身份或对人的态度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表比喻)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译作 “在……” 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北山经》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秦策》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
(二)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译作“用……” 或 “按照(依据)……”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华佗传》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吾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寡人礼先一饭矣 义不食周粟。《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三)表示人物身份或对人的态度,译作“以……的身份”,“象对待……一样”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史记·屈原列传》 寡人北乡而臣事之。 《史记·黥布列传》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
(四)表示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比喻) 译作“像……一样”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汉书·陈涉项籍传》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樯橹灰飞烟灭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方位名词) 译作“向(往)……” 1、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 2、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齐桓公伐楚》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六、时间名词“日” “月”“岁”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需注意: 1、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译作“每天” “每月” “每年” 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2、“日”用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层递关系。有“一天天”“一天比一天”的意思。
其后楚日以消,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 3、“日”用在句首,表示追溯过去。译为“从前”“往日”
日者,大将军攻匈奴,斩首虏万九千级。 《史记平准书》 日臣之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语法条件有几种)?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3)叙述句中,用代词“之、是”复指的宾语前置,如:…。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