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理题集(1)
1、试述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年龄特征,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一、运动系统的生理特点 1、骨骼与关节的特点
(1)骨骼:弹性大、硬度中、不易骨折易变形。
(2)关节:关节面软骨较厚,关节囊较薄,关节周围韧带薄而松弛,伸展性与活动范
围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发展,但牢固性差,易脱位。
2、肌肉的特点
肌肉细嫩,收缩能力与耐力性差,易疲劳,但恢复比成人快。在生长发育期,躯干肌
先于四肢肌,上肢肌先于下肢肌,屈肌先于伸肌,大块肌先于小块肌。肌力增长不均匀,在生长加速器,肌肉纵向生长较快,肌肉细长,肌力较小;在生长发育期后,肌肉横向发展较快,肌纤维明显增粗,肌力增大。 二、注意事项
1、避免跳跃着地过猛;
2、避免单一肢体做长时间、大负荷或左右腿不均匀的动作;
3、在做一些静止性动作时要多休息,及时变换体位,以免脊柱或骨盆变形; 4、负重训练应相对较晚,防止骨化过早完成,影响身高发育; 5、可充分发展其灵活性和柔韧性,但也要注意发展关节韧带的牢固性,以防关节损伤。 6、有计划发展伸肌和小块肌的力量,促进肌肉均衡发展; 7、学龄前儿童禁止进行数量大、强度高的专项运动练习。
2、论述儿童少年循环系统的生理特点。
(1)心脏的特点
心脏重量小儿心脏相对比成人的重。新生儿心脏重量约20~25克,占体重的0.8%,
而成人只占0.5%。1-2岁达60克,相当于新生儿的2倍,5岁时为4倍,9准则时为6倍,青春后期增至12~14倍,达到成人水平。除青春早期外,各年龄男孩的心脏均比女孩重。
房室增长速度生后第1年心房增长速度比心室快,第2年二者增长速度相接近,10
岁之后心室生长超过心房。左、右心室增长也不平衡。胎儿期右室负荷大,左室负荷小而右心占优势。新生儿期左、右室壁厚度为1:1,约为5mm。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循环的量日趋扩大,左室负荷明显增加,左室壁厚度较右侧增长为快。6岁时,左室壁厚达10mm,右室则为6mm,即1.6:1(成人2.6:1)。15岁时左室壁厚度增长到初生时2.5倍,但右室仅增长原来厚度的1/3。
心腔容积自出生至成人四个心腔容积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如初生时心腔容积为
20~22ml,7岁时为初生时的5倍,约为100~120ml,青春期为140ml,18~20岁达240~250ml为初生时的12倍。
心脏位置与形态小儿心脏的位置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2岁以下幼儿心脏多呈横位,
2岁以后随着少儿的起立行走、肺及胸部的发育和横膈的下降等,心脏由横位逐渐转为斜位。小儿心脏的形状,婴幼儿期为球形、圆锥形或椭圆形;6岁后跟成人心脏的形状相接近,为长椭圆形。
(2)血管特点
小儿的动脉比成人相对粗,如新生的动、静脉内径之比为1:1,面成人为1:2;冠
状动脉也相对比成人粗,心肌供血充分。大血管方面,10~12岁前肺动脉比主动脉粗,之后则相反。婴儿期肺、肾、肠及皮肤的微血管口径较成人粗大,故对以上器官的血液供给比成人佳。
(3)生理特点 心率:年龄愈少,心率愈速。原因是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组织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给,
但心脏每次搏出量有限,只有增加搏动次数来补偿不足。另外,婴幼儿迷走神经未发育完善,中枢紧张度较低,对心脏收缩频率和强度的抑制作用较弱,而交感神经占优势,故易有心率加速。少儿应在小儿安静时测定心率才为准确。一般体温每增高1℃,心率每分钟增加约15次。睡眠时心率每分钟可减少20次左右。
动脉血压: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小儿年龄愈小,动脉压力愈低。
小儿血压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哭叫,体位变动,情绪紧张皆可使血压暂时升高。故应在绝对安静时测量血压。
静脉压:其高低与心搏出量,血管功能及循环血容量有关。上、下腔静脉血返回右心室
受阻也影响静脉压。
循环时间:小儿常用的循环时间测定方法为5%荧光素静脉注射法。正常婴儿循环时间
平均为7秒。儿童为11秒。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则时间延长,先天性心脏病中有右向左分流臂至唇的循环时则缩短。
3、长时间持续运动对人体机能产生什么影响?
(1)骨骼肌机能
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在进行较低强度运动时,慢肌纤维先被动员;而在进行运动强度较大时,快肌纤维首先被动员。因此长时间持续训练对慢肌纤维的动员程度要高于快肌纤维,研究者发现,耐力训练可以引起慢肌纤维纤维选择性肥大,以利于耐力训练的进一步提高。
酶活性发生改变:长时间持续训练的供能方式是以糖、脂肪有氧氧化功能为主,所以通过训练体内利于有氧氧化的酶增多且活性提高。研究者发现,与有氧氧化关系密切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较高,而与糖酵解及磷酸化供能有关的乳酸脱氢酶及磷酸化酶的活性较低。
肌纤维类型的变化:
(2)血液机能
血量:在长时间耐力性运动中,血容量的改变主要是有血浆中水分转移情况决定,如果血浆中的水分从毛细血管中渗透出组织液或排出体外,将引起血容量减少,产生血液浓缩现象。反之,如果组织间液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血浆容量增加,则血液稀释。
红细胞: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的数量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目前一般以单位容积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和单位体积中红细胞的数量进行评定。
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血凝能力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素及时间PTT等指标在运动者与非运动者之间没有差别,而纤溶能力巴(ELT)则运动者比非运动者亢进。此外,对纤溶能力异常值的出现率进行比较时,运动者比非运动者的出现率为低。这表明,长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对血凝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但可提高血液的纤溶能力。
(3)循环机能
运动性心脏肥大: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型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因此运动性心脏增大时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反应。运动性心脏肥大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业性反应。
窦性心动徐缓:这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作用减弱的结果。窦性心动过缓是可逆的,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的心率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心血管机能改善: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变化,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和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速率 增加,冠脉供血良好,是心肌收缩力增加。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4、心率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1)评价训练水平
对于运动员来说:心率监测,可以了解训练水平,高水平运动员,心率低于正常值,有较高的心率储备,在进行亚极量运动时,心率升高不明显,但每搏输出量与常人无异,极量运动时,心率可达200次以上,且每分输出量下降较少。
(2)用最高心率百分比、心率储备百分比和靶心率确定运动强度 最大心率的计算公式为最大心率=220-年龄(适用于20-45岁人群),或最大心率=208-0.7x年龄(适用于20岁以下和45岁以上人群),通常认为用70%-85%的最高心率确定的运动强度,适宜训练有氧适能(指机体摄取、转运和利用的氧的能力)。心率储备=最高心率-安静时心率。
在实际应用时,常同时使用贮备心率和安静心率确定运动时的心率,称为靶心率。
靶心率=(最高心率-安静心率)x(0.6~0.8)+安静心率,一般认为0.6~0.8为适宜强度系数,在此区间运动时,有利于提高有氧适能。
(3)疲劳与恢复的监测
测量运动前的基础心率和运动后次日的基础心率,判定是否存在过度训练和运动疲劳,若两次所测得基础心率无变化或变化不明显,说明运动适量,不存在疲劳;若基础心率升高,说明运动强度负荷超过了本人锻炼的适宜负荷,产生运动性疲劳。以后每日测量一次基础心率,若心率减缓,说明疲劳的正在恢复,若心率恢复正常或减慢,说明机体已完全恢复。(仅适用于正常人,某些病理性的心动徐缓,也可出现心率减慢)
(4)评定有氧代谢能力的变化
比如使用PW170(指运动中,在心率每分钟170次的稳定状态下,单位时间内身体做的功)可以推测出最大摄氧量,公式为最大摄氧量=2.2PW170+1070(适用于运动员)或最大摄氧量=1.7PW170+1240(适用于一般人)。
(5)检查运动员神经调节功能
在卧位静息状态下,心率会相对减慢,而站立起来心率便会恢复正常,这依赖于神经的调节,如果神经调节能力较弱,则心率恢复正常的时间延长。
(6)指导全民健身 在全民健身中,心率的范围对健身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学校体育中儿童少年的体育运动。儿童少年的心脏泵血能力不及成年人,为了能够发展儿童少年的心脏泵血能力,应该在体育活动中安排一些处于最佳心率范围高限的运动。通常认为每分钟110~120至170~180次的心率,为最佳心率范围。在指导业余运动训练的负荷阈时,也是利用了最佳心率范围理论。
5、设计一套评价运动项目生理特点的方案
无氧功能为主的运动项目(100米)的生理学特点:
(1)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与无氧耐力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的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例如,优秀赛跑运动员腿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以及乳酸脱氢酶活性随项目的不同而异,长跑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中跑居中,短跑最低;而乳酸脱氢酶和磷酸化酶的活性却相反,短跑运动员最高、中跑居中、长跑最低。
(2)缓冲乳酸的能力与无氧耐力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将对血液的PH值造成影响。但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使血液的PH值不致于变化太大,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3)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与无氧耐力由于进入血液的乳酸量大,血液的PH值还会朝酸性方向发展,加上因氧供不足而导致代谢产物的堆积,都会影响脑细胞的工作能力,促进疲劳的发展。脑细胞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无疑也是影响无氧耐力的重要因素。经常进行无 氧耐力训练的
6、如何评定运动员的肌肉能力。
①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类型大致可分为慢肌和快肌,二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从事耐力性运动,应着重发展慢肌;从事力量型运动,应着重发展快肌。
②爆发力:肌肉的爆发力是指肌肉短时间快速运动发挥的力量。速度越快、力量越大肌肉能力越好。
③抗阻能力:即肌肉的耐力,肌肉能够长时间维持收缩克服阻力的能力,维持的时间越长或者完成训练的次数越多,说明肌肉能力越高。
④用氧能力:肌肉的用氧能力可以分为摄氧能力和供给肌肉的血量。供给血量是血液重新分配决定的。而肌肉的摄氧能力越强,供给肌肉的氧气越多,运动能力增强。
⑤灵活性:肌肉的灵活性越高,肌肉能力越好;若肌肉太过僵硬,灵活性低,反应笨拙。 ⑥可扩展性:可扩展性大,有利于肌肉爆发力。
7、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如何实践恢复过程?
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各项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有机体对运动应激的反应与适应,是依运动的性质而发生变化的。运动负荷的强度、时间关系与机体代谢水平决定着机体重新建立稳态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在运动全过程是处于动态变化发展的
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应根据恢复过程的阶段性采取不同的恢复措施。
(1)运动时主要是消耗能源物质,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应调整好运动的节奏,合理运用,积极性休息,避免过早岀现疲劳。
(2)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应充分利用物理、营养和心理手段促进机体功能恢复。防止疲劳积累。
(3)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 “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应积极掌握超量恢复的个性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超量恢复的生理优势,以获得较高的运动能力
8、论述运动减肥处方的制定原则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运动减肥的效果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所采用的运动处方是否适用,运动处方包括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及运动频率四要素,同时还有注意事项
(1)运动减肥处方的制定原则主要有: ①安全性。所制定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练习频率应在参加者体质健康和心肺功能的安全范围之内
②可接受性。运动方式应使参加者感兴趣,能坚持下去,运动费用能够承受③有效性。即通过一段时间的减肥运动,出现体脂下降,腰围缩小,心肺功能提高等良好的 运动效果
(2)运动减肥处方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主要有:
①首先应做医学检查,判定心功能状态及有无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减肥目标和计划,每周体重下降以0.5kg为宜,否则不能真正长久地
②在实施运动减肥计划的过程中,应注意饮食调整,在满足机体营养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热量的过多摄入,主要是控制脂肪、糖类和食物总量的摄入
③减肥健体运动方式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如耐力运动和辅助运动项目,也要结合抗阻力量练习,即在增加能量消耗的基础上,増加瘦体重,力量练习应根据肥胖者脂肪堆积的部位选择,每次运动时,要注意在开始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结束时做好整理活动,运动过程中细心 观察体会主观体力感觉程度,过于轻松或过于吃力,可对练习的内容和运动量做适当调整,避免运动伤害事故发生,以第二天不感到很疲劳为宜。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