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重要经书简介
道教重要经书简介
一、道藏
是明代以前道家书、方书、道经、有关传记的大总集,是在历代帝王支持下由道士们自己汇集和编纂起来的。
道家书以《老子》、《庄子》为主体,是道教理论的来源;方书指古代神仙家、阴阳五行家和房中家的书,也包括医、卜、星、相之类的方伎书;道经为于吉所传的《太平经》,张陵、杨羲、葛巢甫等人造作的道书;有关传记如《山海经》、《穆天子传》、《列仙传》等。
公元 467年南朝宋时道士陆修静广集道经,撰成《三洞经书目录》。后代根据他的目录,修成唐代的《开元道藏》、宋代的《天宫宝藏》、《万寿道藏》、《琼章宝藏》、金代的《大金玄都宝藏》等。以上各版道藏现均无存。现在只传明刊《正统道藏》,于公元1436至1449纂成,共5485卷。上海涵芬楼曾影印流传。
道藏按道经的传授系统分类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为了补
充三洞中所收经书,又立四辅。三洞四辅中的经书按性质又可分为十二类即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宋代以后由于经版一再损毁,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显得混乱重复;所以已故道教学者陈撄宁根据经书内容、性质,曾将道藏重新分成十四类,即道家、道通、道功、道术、道济、道余、道总、道史、道集、道经、道戒、道法、道仪。
由于道藏所收之书十分庞杂,历代出现了节录本和注释本,对研究道藏有一定的作用,如北宋张君房根据《天宫宝藏》节录的《云笈七签》 122卷、清嘉庆年间(1796—1820)蒋元庭编纂的《道藏辑要》219册、明代白云霁于天启六年(1626)撰成的《道藏目录详注》四卷等。
二、《道德经》
即《老子》。亦称《老子五千文》、《道德真经》。本为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经中阐明了什么是 “道”和“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
之曰道。”——(二十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道生之,德育(或作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是出于“道”的运动和变化;“德”是由“道”中分化出来的个体。万物的化生都是得了“道”的微末一部分。最大的
“德”就是顺从于“道”,也就是清虚宁静、自然浑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一章)。
“道”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规律:“一曰大,二曰逝(运行不止),三曰远(无边无际),四曰反(返还于道)。”——(二十五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
老子对道德的阐述,就是他的宇宙观。在政治上他主张 “清静无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三十七章)。
他还一再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圣人的形像: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六十六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二章)。
在修炼法方面,老子提出 “抱一”、“守中”:“戴(一作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能守住神识而不离开吗?);抟(一作专)气至柔能婴几乎?(能像婴儿似的运气柔和自然吗?)这一方法成为后世道教内丹修炼法的根本依据。
《道德经》在先秦诸子中列为道家书。张陵于公元 142年创立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众经之首。
《道德经》的注本很多,最早的是汉文帝时 (公元前179—157)河上公的《老子章句》,较流行的则是魏王弼的《老子注》;在道教中则多推崇张陵的《老子想尔注》。
三、《南华真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