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填空题
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3、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4、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5、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6、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7、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8、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9、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0、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11、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12、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13、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4、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5、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16、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17、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18、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19、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21、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
22、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2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
化行为。
24、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5、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26、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27、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8、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29、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30、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31、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32、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33、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34、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35、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36、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
37、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8、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39、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40、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41、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42、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43、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
44、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
45、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评价方法有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
46、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47、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 48、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49、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50、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51、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52、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