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俄罗斯华人华企的现状及与当地经济的关系
发达国家定居。而想加入俄罗斯国籍,留在当地生活的中国人微乎其微。根据2002年俄罗斯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俄罗斯公民中总共只有4 000人源于中国国籍[1],其中包括苏联时期加入俄国籍的中国人。而今后加入俄罗斯国籍的华人会更少,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2002年以后俄政府颁布了新的民法,更加严格 了外国人加入其国籍的限制[2];二是中国近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华人不愿长期留在俄罗斯。除非因为婚姻的关系,否则,华人加入俄罗斯国籍的情况比较少。由此可以推断,目前在俄的华人持俄罗斯护照的不多。俄罗斯也几乎不给中国人发绿卡(或者叫长期居住证),绝大多数在俄中国人都是持所在公司或代表处的工作签证,一年一延签。其中在市场上打工的华人是通过专门做身份证件的公司买的工作签证,也有一些买不起这种签证的人,只好在俄非法居留打工,因为在俄罗斯打工会比在国内打工挣的钱多5~6倍。这些在大市场上工作的中国人大多数都有可能随时撤离俄罗斯回国,其去留完全取决于俄罗斯移民政策的变化和他们在俄工作或者生意的好坏。因此,在俄个体华人的确切数目很难统计。笔者根据近年来俄罗斯学者或政府官员公布的数字做一个大概的估算。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汉学家拉林在2008年9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2002年全俄罗斯有3. 5万常住中国移民; 2004年,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C.普立霍奇柯说,在俄罗斯常住的中国人约为15万~20万;俄罗斯联邦移民局2006年公布的中国在册登记人数是20. 183 5万,其中20%是劳工[3]; 2007年获得一年以上工作许可证的中国人为42. 72万左右[4]; 2008年年底,俄联邦移民局更严格执行对中国人发放工作许可证的条例,设置新的限制,使得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在俄打工或者做生意的念头。再加上2009年俄政府清理中国人集聚最多的露天贸易市场,不少中国人选择离开。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中国人也称其为“一只蚂蚁”大市场)关闭后,在市场上工作的中国人减少70%。这样推算下来,目前全俄罗斯持有一年以上工作签证的中国人最多不超过15万。
(五)留学生
由于俄罗斯大学的学费相对欧美国家要便宜一些,因此,近年来,赴俄留学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自费留学生比公派的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俄共有1. 2万多名中国留学生,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有600多人。俄罗斯非常欢迎中国留学生,并且努力吸引更多的自费留学生,俄各高校都以此作为创收产业。很多中国自费留学生毕业后会在中国设在俄罗斯的企业寻找工作机会,也有些人在与中国合作的俄罗斯企业就职。
(六)在俄华人的分类调查统计
2007年下半年,俄罗斯学者在莫斯科和远东地区对900名中国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数据: 900人中有700人是经商或者从事与经商有关的行业。35岁以下的占35%, 35~45岁的占28%, 45 ~60岁的占12%。男性占60%,女性占40%。69%的人已婚。21%受过高等教育, 52%受过高中或中专教育, 25%为初中文化水平, 2%为小学文化水平或没有上过学,他们多数不懂俄语。当问到来俄罗斯的目的时, 45%的人回答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意机会, 8%是被派出工作, 40%在国内没有工作,出来寻找生存机会, 5%上学, 2%为其他目的。调查结果还表明,在莫斯科的华人要比在远东地区的稳定。莫斯科华人居住超过3年的人数占53%,而在远东地区则占43%[5]。根据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到俄罗斯的华人主要是想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他们多为经商、打工挣钱的年轻人。这些人中或者有父母、亲戚在国内开工厂的背景,或者从国内工厂进货在俄罗斯市场上批发销售。既没文化又没资本的人多为农民工,他们在市场上从事扛包、种菜或者磨豆腐等体力劳动。
二 华人华企在俄罗斯市场上的机遇和危机
根据笔者在俄罗斯的所见所闻,可以把近年来在俄罗斯的个体华人华企分成以下几个不同类型。第一类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俄罗斯,发展到今天成为老资格的华人华企。他们在俄罗斯奋斗了一二十年,多数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实力、客户群体和商业经验。其中一部分是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受过高等教育,懂俄语,了解俄罗斯的国情和法律,可以直接同俄雇员、客户和行政部门进行沟通。他们多数在国内有固定的合作伙伴,在俄罗斯接客户的订单,或者有办公室、仓库进行仓储批发销售中国的轻工产品、建筑材料或小型设备等。第二类是在俄采购化工原料、木材和有色金属等,从事进口贸易。第三类是开办服务性公司,如在当地开中餐馆、组织国际运输清关一体化服务、签证服务、旅游服务、票务服务和办报纸、做广告等。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优势,他们能够与时俱进,适应俄罗斯不断变化的形势,努力遵纪守法,因此有着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生意也相对稳定。
在老资格的华人华企中还有一部分人很有资金实力,生意规模很大,但是文化水平不高,不会说俄语。由于语言障碍,也由于惯性和市场客户群的缘故,他们一直延续着十几年前的贸易方式,即在大市场上批发销售服装、鞋帽和日用百货等商品。他们的日销售量很大,资金周转也很快,但是风险也很大。因为在市场上卖货都是现金交易,收到的现金需要通过地下钱庄汇往国内,货物来源又主要靠“灰色清关”,甚至“黑色清关”运输公司一条龙运到市场或仓库。每一个环节都存在问题,经不住俄罗斯任何一个强力部门的检查。
俄罗斯各城市的大市场对于中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和生意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个近20年发展起来的、以销售中低档货为主的庞大商业网络。它由俄罗斯人、中亚人、高加索人、中国人、阿富汗人、越南人以及其他一些独联体国家的人组成,以卖中国、土耳其和俄罗斯等国货物为主,人气旺、门槛低、经营方式简单,不需要懂外语,不需要太高文化,只要租个摊位就可以做生意。
它的容纳性极强:有较大资本的经营者可以直接从国内组货,赚取高一些的利润,如中国南方的许多工厂在这种大市场设有自己的仓储批发点;资金不充足或者没有资本的个体商贩可以赊货“拼缝”;没有文化又不会做生意的可以扛包,当搬运工。围绕着市场日常运营的需要,形成了许多为中国人服务的公司,如运输公司、食品店、菜市场、中餐馆、理发馆、快递公司、办身份证件和卖机票的服务公司等。可以说,大市场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其内部运转机制完整健全,一个不懂外语的中国人在这里跟在国内生活没有多少区别。
但是大市场从它诞生以来,风险就很高: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社会治安不好,时时会发生抢劫事件;黑社会猖獗,对生意人强行收保护费。因为经营没有法律保障,警察经常查抄、没收商贩所得现金,或者以没有营业执照及违法经营等为理由大批查封、拉走货物。自2000年以来,俄社会秩序虽有一定好转,但市场经营的合法性依然悬而未决,强力部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大市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查抄、罚没,每次总体损失少则几百万美元,多则几千万美元。据说,最后一次关闭莫斯科大市场,华商总体损失约为20亿美元。但是每次被罚、被洗劫后,市场依旧非法运转,货物依旧来自“灰色清关”,所有市场经营的痼疾依然得不到任何改变。有人说,整个俄罗斯的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是灰色的,怎么能单单要求大市场上的中国人“白色经营”!
其实,近10年来,俄罗斯政府不断加强整顿经济秩序的力度,规范企业经营,严格税收。而大市场上的经营方式却基本没有改变,集中的违法现象依然很多,强力部门任何时候都可以查出许多问题,这是人人皆知的。2009年6月29日,莫斯科彻底关闭大市场的理由是市场不符合卫生标准。但是挡不住的诱惑是,在这里可以为中国的中低档商品找到很好的销路,莫斯科的大市场是全俄罗斯乃至独联体国家商品批发集散地,吞吐货量非常大。各地的自由市场是低收入人群的购物超市,这里产品的性价比很高,有些货物卖得比在中国还便宜!因此,自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