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俄罗斯华人华企的现状及与当地经济的关系
俄罗斯华人华企的现状及与当地经济的关系
宏华
20年前,华人华企伴随着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诞生走进了这片新奇美丽、动荡不安而又充满发展机遇的热土。20年来,俄罗斯经历了改革时期的动荡,如今进入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在快速地发展着,中国人的国际地位与20年前相比显著提高。在俄罗斯的华人华企,其主流无论是从经营规模、经济实力、驾驭市场的能力以及国际贸易水平、经验和人员素质上也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他们是中俄经贸关系的重要桥梁,是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纽带。他们在异国他乡求生存、求发展的辛勤劳动中,为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的往来做出了一定贡献。
目前,在俄罗斯的华人华企发展状况如何?他们所从事的经贸活动是否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他们与当地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为什么在中国日益强大、中俄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和关系越来越好的2009年,大市场的中国民营企业却突然惨遭封杀?本文拟就俄罗斯华人华企的现况及其与当地经济的关系、矛盾和冲突作简要介绍。
一 华人华企在俄罗斯的现状
近10年来,中俄之间的贸易势头越来越好,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1999年中俄两国的贸易额仅为57亿美元, 2002年为93亿美元,到2008年达到568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下滑37%。但据预测, 2010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可反弹至600亿美元。
近年来,中俄两国相互投资增长迅速,贸易融资不断扩大。双方贸易发展如此迅速是两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果,而在俄华人华企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
在俄罗斯工作的华人华企与20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总体上是向着务实、成熟、自信和实力的方向迈进。
目前,在俄华人华企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国有大公司或者大企业的外派人员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改革初期,中国各级国有企业派出了很多素质参差不齐的人到俄罗斯寻找商机,但多数败北而归。而现在,与俄罗斯有业务往来的中方大公司则围绕着中俄两国之间合作项目的需要派遣常驻人员。在俄罗斯大约有几十家国有大公司或大企业的代表处和分公司,其规模由几个人到几十个人不等。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文化素质较高,熟悉自己的业务,对俄罗斯的了解也很深入,工作经验丰富,能胜任工作。他们从事的是中俄两国的主流贸易。例如,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代表处的工作人员,十几年来,他们从事着与俄罗斯公司的沟通联络工作,协助总公司成功地完成了连云港田湾核电站的一期工程,二期工程谈判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近 年来,中俄在能源相互投资、组建合资企业、共同勘探开发、油气管线建设和下游加工销售等环节取得多项突破,这与“中石油”、“中石化”等相关公司在俄代表处工作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银行莫斯科分行已在俄罗斯成功运营了十几年。不久前,中国工商银行莫斯科分行也开始对外营业。还有国资委注资的中国欧洲投资中心,多年前在莫斯科市投资,成功地建造了友谊商城。最近,该中心又投资3亿多美元在莫斯科大环外侧建造了15栋大楼,为到俄的中国企业提供经营办公场所。此外,“中国船舶”、中国通用集团股份公司、北方工业公司、各大航空公司和“中建集团”的驻俄代表处或者分公司也都在进行着两国间互利互惠的正常贸易。在这个过程中,上述公司或企业的国际贸易水平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获得经验,驾驭国际贸易的能力更加成熟。
(二)高科技企业的代表处或分公司
随着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他们已经有能力走出国门,开发国外市场。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深圳华为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他们分别为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很早便看好 俄罗斯市场的巨大潜力。
“华为”从1996年开始拓展俄罗斯市场。那时俄罗斯宏观经济状况很不好,卢布贬值,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没有流动资金,市场很难发展。一些大的国际电信设备制造商因为看不到短期收益而退出俄罗斯市场,但“华为”却坚持下来。2000年普京上台后,从各方面整顿经济,俄罗斯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华为”抓住了俄罗斯电信市场开始的新一轮采购机遇。经过8年的蛰伏,“华为”的技术产品最终成为俄罗斯市场的主导电信品牌。2003年,“华为”在俄罗斯及周边独联体市场的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该公司实行员工本土化的策略,吸引当 地优秀人才,俄罗斯分公司90%的员工来自当地。而“中兴”则是2002年开始在俄罗斯建立代表处。目前,其在俄罗斯的代表处下辖圣彼得堡、下新城新西伯利亚等7个办事处,共有员工200人。上述两家公司大力吸收本地员工介入公司的业务,这样既节省成本,又有利于开拓市场。自2003年3月与俄罗斯签订10万美元移动交换中心订单开始,“中兴”的产品现已覆盖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成为独联体国家电信业界不可忽视的新兴势力。“华为”和“中兴”进入俄罗斯市场,一是靠自主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性价比的 优势,二是实行本地化策略,融入当地文化及风土人情。两者结合,使他们顺利地打开了俄罗斯电信市场。
(三)大中型企业派遣的销售人员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许多生产企业迅速成长。不仅在纺织、服装、日用消费品、家具和家电领域,而且在电子、汽车配件、汽车制造、建筑材料和机械制造等众多领域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制造业大国。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产品成本低、价格低,虽然在质量、商务运作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产品总体的性价比颇有竞争优势。因此,近年来,很多俄罗斯商人由原 来崇尚欧美产品而转向采购中国制造产品。经销商再也不会努力掩饰所售商品为中国制造的标志。俄罗斯消费者不再认为中国制造产品就是假冒伪劣。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看好俄罗斯市场。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价格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中国各大中型企业都纷纷避开中间商直接派工作人员到俄罗斯积极拓展市场。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有2 000多家企业先后到俄罗斯参加各种展会。目前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做出品牌效应,取得销售成功的企业越来越多。例如,波司登羽绒服、安踏旅游鞋、步步高家电、川油广汉宏华石油机械、福田轻卡、陕西重汽、 奇瑞轿车、长城吉普、山推工程机械、山东临工、潍柴动力以及威海三角轮胎等品牌和企业。这些成功的企业多数在俄罗斯有自己的代表处或者分公司。他们与当地客户密切合作,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市场。
(四)个体华人华企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俄个体华人华企的存在和发展一波三折。他们中80%是在俄罗斯各个城市的自由市场上做生意,或者打工。俄罗斯政策宽松时,生意好做了,人数就会多起来;俄强力部门和警察对市场进行一次突袭、查封,或者遭遇经济危机,人数就会少很多。从1991年起,除留学生和公派人员外,到 俄罗斯的大多数中国人主要目的是做生意,或者打工挣钱。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正处于改革时期,虽然商机多,生意好做,但是社会动荡,黑社会猖獗,物质生活匮乏。因此,绝大多数中国人只想抓住机会多挣点钱回国,或者去其他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