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
针刺取穴:风池、风府、百劳、廉泉、夹廉泉、金津、玉液、合谷、太冲、通里等,患者先取坐位,针刺风府、百劳,待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法30秒后起针,然后令患者仰卧,取1.5寸毫针分别对金津、玉液两穴进行放血,以上操作完毕后,最后针刺风池、通里、合谷、太冲、廉泉、夹廉泉,风池、通里施予平补平泻法,合谷、太冲施予提插或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了2个疗程治疗,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明显好转,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价,评分为2级(良)。
案例2:(略) 案例3:(略)
病例基本信息表
序号 1 2 …… 30
119275 张× 男 64 2011-10-16 2011-11-1 病历号 112223 112376 姓名 性别 年龄 常× 杨× 女 女 78 68 入路径时间 2011-7-4 2011-7-4 出路径时间 2011-7-24 2011-7-21
三、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一)脑梗死临床治疗难点分析
西医对脑梗死的干预多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和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方案,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溶栓、抗血小板和康复治疗,但仍然未能完全解决脑梗死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问题。急性期病死率达5%~15%,死亡原因多数由于脑部病变本身和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存活的患者中,70%左右残留较严重的后遗症,对部分并发症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等。
(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减轻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了临床症状,减轻了病残程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1.降低了急性期的病死率:急性期死亡原因多由于脑部病变加重,或严重的并发症。
中医药治疗有助于减轻病情进展速度,进入本路径的中脏腑患者11例在治疗后7—10天内神志转清,症状减轻。尤其对于神志障碍辨证属于痰热腑实,清窍内闭的患者,采用星蒌承气汤有利于神志转清,可以有效地减轻脑水肿,并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
2.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针对缺血性中风痰瘀阻络的基本病机,采用化痰通络、益气活血法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共识,并有循
-1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