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中 庸
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
.(1)狂狷(juàn)
.(4)乡原(yuàn)
..
(2)讪(shàn) (3)徼(jiāo)
..(5)攻讦(jié) (6)椟(dú)
2.重要词语
.
(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
(2)民鲜久矣:少
.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
.
(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
.(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
(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
.
(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同,等同。指无差别的同一
..
(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3.通假字
.
(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 4.虚词用法
?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1)也?气词,表肯定
.
: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2)与??
.
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
.
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
.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
.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
.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
5.特殊句式 ..
(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
(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
..
(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 6.成语积累
(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2)过犹不及:事情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 (3)和而不同:只和谐相处不盲从苟同。 (4)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是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同时,也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各安其分,以保持社会的安定。
7.名句积累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语段赏析
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赏析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中庸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待人处世的方法。这一道德规范被孔子视为美德,“其至矣乎”。那么,什么是中庸?从孔子提出之后,儒学后人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了一种政治手段。其核心就是要求人们要能把握一个恰当的限度,来保持事物的平衡。例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及,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分,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到好处,始称为中,亦称为中道。从而达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境界,进而使社会秩序稳定,在高位的人不骄横,处于下层的老百姓不反叛,最终实现对立的平衡以及矛盾的调和。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中庸的确是一种高境界,但在现实中聪明的人很多,中庸的人少见。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中庸从人们的思想上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的作
用。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赏析 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谁强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做得过头,卜商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没做到要好一些,其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有时候,过头了比没有做到更糟糕得多,危害也大得多。当然,为人处世最好是做得恰到好处,不“左倾”也不“右倾”,不过分也无不及。既要遵循做人的原则,又要在处理具体事务中有灵活的方法,有通权达变的技巧。
3.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赏析 孔子说:“如果得不到中道之士与他结交,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和狷介的人吧!狂放的人积极向上,狷介的人不肯做坏事。”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能敢作敢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
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有的时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时候又需要“狷”一些。那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狂狷之士,往往就是中流砥柱,在举世皆浑噩的时代,狂狷之士尤其难能可贵。
重点研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