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测试习题2.5.2《文化创新的途径》.doc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综合提升
13.川蜀自古多名士,汶川就是传说中的大禹故里,李白、武则天、苏轼等皆出自四川。但在汶川大地震中,川蜀大地上诸多沉积千年的人文历史古迹遭遇了一场大劫难,著名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等名胜古迹全都伤痕累累。古老的羌族文化面临着绝灭的威胁,令人痛心。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请你就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遗产提几点建议。
14.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全球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世博会是一次重大的文化盛会。一个半世纪以来,世博会一次又一次以其睿智与创新,推动人类社会登上一个又一个文明阶梯。每一届世博会都集中了全球的智慧,呈现出丰富的民族性和多元文化。
假如你被选为世博会志愿者,请就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出几点建议。
第2课时 文化创新的途径
知识清单
一、1.社会 基本要求 根本途径
2.(1)“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2)①传统文化 根基 ②时代精神
二、1.博采众长 交流 借鉴 融合 世界优秀文化 2.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三、1.(1)传统文化 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2)外来文化 传统文化 2.(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精神文化 (3)传统长处 (4)积极创新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A [B观点错误,排除;C、D不符合题意。] 2.B [②④观点明显错误,排除。]
3.C [材料反映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选C。]
4.D [A、B观点错误,排除;C不符合题意;粤菜的变化和发展在于其不断创新,选D。]
5.B [A、D观点错误,排除;C不能体现。]
6.C [材料强调“中西合璧”,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要博采众长。] 7.B [基本途径是②③④。社会实践是根本途径,①排除。] 8.D [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经济建设,④错误,排除。] 9.A [④是文化创新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
10.B [对待传统文化,必须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1.B [A、C、D观点明显错误,排除。材料强调中西医结合,不能全盘否定外来文化,选B。]
12.D [材料中所提及的倾向,其错误在于不能严肃地对待历史,显然是属于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故③④正确。]
综合提升
13.(1)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在继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做法。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 (5)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措施,结合教材知识组织即可。
14.(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我们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我们要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还要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交流与创新的知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加强合作、深化了解,欢迎各国优秀文化来中国传播,又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教材题解
1.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提示 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孝”,至今仍被我们视为稳定家庭、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你能否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中看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
提示 本活动介绍了传统文化中“孝”的内涵的发展过程。最初,人们把“孝”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这应该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在发展过程中,“孝”被纲常化后,称“父为子纲”,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发展到“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而现在我们提倡的“孝”,是在父母与子女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分关系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这种认识是对传统文化中“孝”的糟粕部分的去除,又是对其精华部分的弘扬,并加进了新时代人格平等理念,又体现出了文化的创新。经过这一过程,可以看出道德文化是如
何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并明白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3.对此,你能提供一个事例加以说明吗?
提示 例如,散文诗。其特点是:散文诗是一种吸取散文和诗最佳美学特点,使其很好融合,并舍去二者的“拖累”的一种独立的文体,有人亦称它是诗和散文的联姻。用王光明教授的话来说,它体现了诗的内涵又容纳了诗意的散文性细节,融合了诗的表现手段和散文的描述手段。19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练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4.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方面,这个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提示 首先,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以此为基础,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失去了根基。其次,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再次,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开展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以发展本民族文化。
5.上面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提示 (1)以上三个观点实际上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即我们要对外来文化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2)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有其长处,各族人民都曾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贡献。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所以,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要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特别要善于吸收发达国家中那些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同时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
(3)观点一,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观点二,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是一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表现。只有观点三才是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