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 - 图文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15:51:48

小、形状、尺度等的变化,丝毫没有人为的牵强之感。 5 空间的关键转换点都有强调和处理

如荷风四面亭为三块水面交汇之处,见山楼为水面转折拐点,从远香堂折向东南进入琵琶园时的园门框景等等。

6 空间有收放、抑扬、开合的变化

如进园时,迎面有黄石假山为屏障,循廊绕山转入远香堂,却顿觉豁然开朗等。

17 何谓举折,简述我国古代建筑屋面举架(折)做法

古代建筑的屋面从上往下呈一优美的曲线,实际上这条曲线是由若干段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折”,宋的举折(清的举架)做法就是指屋面曲线的做法。举折做法的步骤为:

(1)先定举高:唐代举高(脊檩上皮到橑檐枋上皮间的水平距离)与进深(前后檐橑檐枋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之比约为1/6,宋代1/4~1/3,清代1/3~1/2。

(2)再定步数(檩数):清代一般各步距(两根相邻檩子间的水平距离)都相等(均分),宋也有不等的。 (3)最后定每步的垂直降幅(从脊檩起往下):降幅从上往下依次递减,因此而形成越往上越陡峭的屋面曲线。

18 简述彩画从汉至清历代演变的情况

官式建筑的柱枋,自汉起都以红色为基调,汉代也有在木构上包裹锦绣、金釭(gang)、珠玉的做法。梁枋早在战国时就已经饰以彩画,汉代彩画式样很多很杂。唐宋以后,几何图形和植物花纹渐多,色调也由红转向青、绿,并大量使用了晕,用金量也开始增加。

宋代彩画可分为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三晕带红棱间装、解绿装、解绿结华装、丹粉刷饰、黄土刷饰、杂间装等九种,总的可分三类:五彩遍装法;碾玉装以及青绿叠晕棱间装;解绿装、解绿结华装和丹粉刷饰等。宋代彩画在阑额端部使用了又各种如意头组成的藻头(角叶),改变了过去用同样花纹作通长构图的格局,而代之以箍头+藻头+枋心+藻头+箍头的五段式对称构图(但箍头、藻头比后代短,少于构件长度的1/4)。此外,彩画中大量用晕,极少用金。

明代彩画以旋子为主,其外形呈椭圆,花瓣层次较少,造型简洁,仅主要线条用金。

清代彩画有和玺、旋子、苏式等几种,但以旋子为主,此时旋子已完全变为圆形,花瓣层次较多,枋心已占到全长的1/4。

19 简述近代上海城市布局的特点 1 高度的商业化——多功能经济中心

至1949年,上海集中了11万户商家,工厂数达1万家,占当时全国工厂数的55%。形成了外滩金融区,以及与外滩垂直的南京路、金陵路、福州路以及淮海路等著名的商业街。城市发展以此连片商务区(CBD)为核心向外扩散。

2 布局模式——三界分治、五区分立

三界分治是指旧上海存在着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各自为政、互不隶属。五区分立是指上海旧城区被分割为五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公共租界、法租界、闸北、沪南、浦东。

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与协调,租界区自东向西扩展,缺乏南北向直通干道,跨区道路不能很好衔接,交通线路、车辆型号不能互通,自来水不能联网等。此外功能杂处、分区不够明确。 3 住宅——居住分异现象明显

下层平民大多居住在棚户区,普通市民一般居住在里弄(包括各式旧式里弄和新式里弄),白领阶层居

住在公寓住宅或花园里弄,上层人士则住花园洋房。 4 公共建筑类型的齐备和市政设施的近代化

上海是中国近代建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的集中地。形成了行政办公、文教、金融、体育、医疗、娱乐等一整套完备的建筑类型,煤气、水电、公共交通等近代市政设施比较齐全。

20 简述二十世纪初国民政府“首都计划”的主要内容 1 功能分区

将南京划分为6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住宅区,以中央政治区为重心。 2 道路系统

主要采用方格网+对角线的形式。道路网密度高,街坊分划偏小。中山路为贯穿全市的主干道,新街口、大行宫一带为新的商业中心。 3 住宅等级分区

住宅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和旧住宅区,分别制定不同的阶层居住,居住条件两极分化严重。 4 对建筑形式作出专门的规定

极力提倡“中国固有形式”,特别强调“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对当时的行政文教建筑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简述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 1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

早期石库门里弄→后期石库门里弄→广式、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公寓里弄 2 早期石库门里弄(1870’s—1900’s)

主要特点为: 里弄住宅在传统三合院(三间两厢)的基础上,开间方向收缩、进深方向拉长,平面更紧凑,各类空间(包括天井更趋小型化),外观仍保持传统风格,并保留大量的传统细节。 3 后期石库门里弄(1910’s)

主要特点为:总平面布局仍为欧洲联排式的紧凑排列方式。单元平面从 “三间两厢”转为“单开间”,少数杂有“双开间”。后部附屋增加1—2层用作小卧室,俗称“亭子间”。正面前天井围墙高度降到2层窗台,通风采光有所改善。建筑细部开始采用洋式细节,主要表现在门、百叶窗、砖券、栏杆、楼梯、牛腿等处。 4 广式、新式里弄( 1920’s )

1920年代前后,上海里弄住宅在后期石库门的基础上开始向以下两个方向演化: (1) 广式里弄(经济型——下层居民住宅)

特点:里弄均为单开间平面,取消前部天井,后部单披灶间也改为两层,与住屋连成一体。房屋层高、进深、开间尺寸都缩小,整个形态颇似广东竹筒屋,故得名“广式”。 (2)新式里弄(高档型——中产阶级住宅)

特点:总平面道路系统中,总弄、支弄有了显著区分,总弄可通行小汽车,宽度拓至4m以上。前天井取消石库门,代以矮院墙或透空栏杆墙,支弄观感较为舒敞。单体建筑的房间功能分工明确,并设有带盥洗、淋浴设备的卫生间,反映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变化。结构已横墙承重为主,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外观早期多采用简化的古典线脚,墙面用红砖或间以汰石子粉刷,后期趋向简洁的现代式,墙面多用黄色拉毛水泥粉刷。

5 花园里弄和公寓里弄( 1930’s—1940’s )

花园里弄多为独院式,公寓里弄多为单元式(一梯两户或一梯四户),居委上层人士居住的高级住宅形式。

其特点为:占地大,有绿化空地,平面凸凹变化较多,功能多以垂直分区为主。水暖电卫设施齐全。空间类型多、宽敞,丝毫没有普通里弄的那种逼促之感。外观多为西班牙式或现代式。

22 简述我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实例 1 砖(石)木混合结构

▲ 特点:砖石承重墙、木架楼板、人字木屋架,大量使用砖券。 ▲ 实例:1916年的北京大学红楼(4层) 1906年上海汇中饭店(6层) 2 石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

▲ 特点:墙体用很厚的砖石承重墙,楼层用工字钢密肋,中间加砖小拱再填以混凝土,或用工字钢外包混凝土作梁,梁间搭工字钢密肋。这种结构费钢量较大,主要用于外国人建造的重要工程,这种结构很快就被砖混结构所取代。

▲ 实例:1901年上海华俄道胜银行(砖石钢骨结构) 1905年青岛提督公署(砖石钢骨结构) 3 架结构(钢框架或钢筋混凝土框架)

▲ 特点:由梁和柱组成的框架承重,墙体仅起围护和分隔作用。1925年前,我国多层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26年开始,钢框架结构成为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 ▲ 实例:1908年的上海电话公司(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

1923年上海汇丰银行(8层,钢框架)

23 简要概括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三种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1 殖民地式(活跃期:1860’s——1880’s)

殖民地式(Colonial Style)又称“外廊样式(Veranda Style )”,被视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是最早传入我国的建筑样式。 ▲ 特点:

以带有外廊(多为柱廊式)为主要特征。它是英国殖民者将欧洲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为适应当地湿热气候而形成的一种流行样式,早期进入中国的殖民者将之从东南亚移植过来。一般为1—2层、带二三面外廊或周围廊的砖木混合结构。

▲ 实例:、天津法国领事馆、台湾高雄英国领事馆等 2 西洋古典折中主义(活跃期:1890’s——1920’s)

西洋古典折中主义建筑是我国近代城市洋式建筑的一种主流形态。 ▲ 特点:

西方折中主义有两种典型形态:

一种是类型主义,即在不同的建筑类型中,“对口”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如以哥特式建教堂,以古典式建银行、行政机构,以文艺复兴式建俱乐部,以巴洛克式建剧场,以西班牙式建住宅等等。形成群体建筑风格的大杂烩。

另一种是集仿主义,即在同一栋建筑上混用希腊古典、罗马古典、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法国古典主义等各种风格样式和艺术构件,形成单栋建筑的混搭式面貌。 ▲ 实例:上海汇丰银行、汉口海关大楼等 3 装饰艺术风格(活跃期:1930’s)

装饰艺术派脱胎于新世纪之交的新艺术运动。 ▲ 特点:

上海的装饰艺术派建筑较为集中(其它地方不是很常见),不仅融合了该风格的常见特征,例如之字型外观,舷窗般的窗户,风格化的花卉和动物图案, 同时还加入了独特的中国元素:云纹、古钱、八卦等。总之,装饰艺术派是一种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形态,在大幅度简化古典装饰的同时,仍保持着某种装饰味道。 ▲ 实例:上海百乐门舞厅、上海和平饭店(原沙逊大厦)等

24 我国近代建筑传统复兴潮流三种设计风格的特点及实例 1 宫殿式——仿古做法 ▲ 特点:

这类建筑尽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形体,基本保持着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

▲ 实例:南京中央博物院、南京国民党党史陈列馆等 2 混合式——折中主义 ▲ 特点:

这类建筑突破了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并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型有功能空间确定,墙面大多摆脱檐柱额枋的构架式立面构图,代之以砖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或者添加壁柱式的梁柱额枋雕饰。屋顶则仍保持大屋顶的组合,或以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相结合,外观呈现出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可以说“混合式”是对“宫殿式”的一种改良。

▲ 实例:中山陵祭堂、老上海图书馆等 3 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装饰主义 ▲ 特点:

930’s年代,一种向国际式过渡的“装饰艺术(Art—Deco)”倾向的作品和地道的国际式作品也用过洋行建筑师的设计而纷纷出现和流行开来,很自然地为传统复兴建筑启迪了一条新路——仿“装饰艺术”做法的路子,即在新建筑的体量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传统装饰细节,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不再出现令人触目惊心的大屋顶,仅保留一些传统的余韵。 ▲ 实例: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上海中国银行大楼等

三 绘图题(不求细部的精确,但要求表达的主要内容较齐全、相对比例较准确) 1试绘出我国古代建筑三种屋顶形式的简图

搜索更多关于: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 - 图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小、形状、尺度等的变化,丝毫没有人为的牵强之感。 5 空间的关键转换点都有强调和处理 如荷风四面亭为三块水面交汇之处,见山楼为水面转折拐点,从远香堂折向东南进入琵琶园时的园门框景等等。 6 空间有收放、抑扬、开合的变化 如进园时,迎面有黄石假山为屏障,循廊绕山转入远香堂,却顿觉豁然开朗等。 17 何谓举折,简述我国古代建筑屋面举架(折)做法 古代建筑的屋面从上往下呈一优美的曲线,实际上这条曲线是由若干段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折”,宋的举折(清的举架)做法就是指屋面曲线的做法。举折做法的步骤为: (1)先定举高:唐代举高(脊檩上皮到橑檐枋上皮间的水平距离)与进深(前后檐橑檐枋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之比约为1/6,宋代1/4~1/3,清代1/3~1/2。 (2)再定步数(檩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