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生论注》大意净宗法师
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长劫以来所熏修的功德,是真实的。念一声两声,能胜过我们千百亿劫所造的罪业。即使念一声两声,当下信受、当下命终的话,当下就往生;旷劫以来的生死轮回,就在当下停止了。所以今后,我们什么时候信受弥陀的救度,什么时候旷劫以来的生死轮回就画下了休止符,就停止了;旷劫以后的生死轮回,当下就断了,不再轮回下去了。什么时候命终,就什么时候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不可思议。
这是《往生论注》上卷最后的八番问答,显明易行道的「机」。 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往生论注》下卷,在解释「庄严清净功德成就」的地方,昙鸾祖师解释这种「机」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 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焉可思议!
也就是说,我们这种凡夫人,就是烦恼成就,本质就是烦恼,好像木炭的本质是黑的。我们一生下来,就有眼睛、鼻子、耳朵,离开了眼睛、鼻子、耳朵,不像个人一样;我们一生下来,内心就全部是烦恼,离开这些烦恼就不是凡夫了,所以说「烦恼成就」。
这种众生充满了烦恼,一点也不清净;这种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三界六道轮回的绳子绑他不住。在不断除烦恼的当下,已经获得了涅槃的成份了,这个真不可思议!
不思议在哪里呢?在阿弥陀佛愿力的救度。易行道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吧!
圆、顿、简、速
所以,昙鸾祖师将难行、易行摆在最前面,而且,强调这个易行道,就有一种含义:表示这部《往生论》,就是净土法门,就是弥陀愿力救度的法门;是易行道,不是困难的;同时,不但是易行道,而且是大乘最高的境界,是不退法门中最快速的法门,也就是:「圆、顿、简、速」。 「圆」,什么叫圆?一法具足一切法叫圆。 「顿」,什么叫顿?今生修今生证得叫顿。
当然,净土法门是信心的法门、是称名念佛的法门,在信心称名当中,虽然没有修行,可是有大功德,所以,不修等于有修了,所以是「圆、顿、简、速」,简单而又快速。这个在刚刚那段文,开宗明义,「难易二道判之文」就显现出来了。
「法」——疾速成佛皆缘弥陀愿力
刚刚讲的第一点是「难易二道判」,然后讲的是易行道之「机」,接下来要从《往生论注》来看易行道之「法」。
我们这个「易行道」的法门,就是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这是约略地来讲。《往生论注》加以逻辑性地分析,在《往生论注》下卷最后的地方,说明「易行道」这个法,就是:「易行道」之所以为「易」,道理在哪里呢?
昙鸾祖师首先以问答的方式说:「有什么因缘可以使这个易行道‘快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覈求其本,
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昙鸾祖师自问自答地说:「之所以快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推求它的来源,是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并不是以我们的修行为增上缘) 所以,这「易行道」快速的法门之所以快速,它的根本就是在阿弥陀佛的力量,不是在我们修行的功夫。 昙鸾祖师又说: 凡是生彼净土,
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 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也就是说: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以及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这些菩萨所做的救度众生的事情,都是依靠阿弥陀如来的本愿力。 昙鸾祖师又设问说: 何以言之?
为什么这么讲呢?什么原因呢? 昙鸾祖师接着自答说: 若非佛力,
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是因为有佛力,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力量,四十八愿便是虚设。 那么,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到底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使我们烦恼凡夫,不断烦恼就能得到往生极乐世界的身份。 今的取三愿,
用证义意。
昙鸾祖师就说:「现在来引用三个愿,证明刚刚所讲的是真实的。」 接着就引用了三个愿: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
《往生论注》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四)
缘第十八愿,乃至十念往生 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乃至十念」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当然,这十念是「乃至」的十念,并不是说唯有十念。「乃至十念」这几天都解说了,「乃至」就是说:闻信弥陀救度之后,尽此一生念佛,有的人十念、五念、一念(临终闻信之机),有的人千念、万念、若一日、若七日、若一年、若七年、若七十年的念(平生闻信之机),这个都是「乃至」。 也就是因为众生根机各个不等,有年轻的时候就遇到净土法门,有一辈子没有遇到这个缘、一直到临终躺在病床上、将断气的时候才遇到这个法门。
年轻的时候遇到这个法门,从此之后他就是称名念佛,不假借其他功夫,这种人就是「乃至一辈子」的念佛。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