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生论注》大意净宗法师
昙鸾祖师在《往生论注》的「庄严妙声功德成就」中说: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 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意思是说,如果有人单单听到极乐世界是个殊胜庄严、清净安乐、微妙香洁、令人向往的地方(而与「极乐」相对的是「娑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污秽的、浊染的、罪恶的、颠倒的,让我们造罪造业、受苦受难;当他听到「极乐世界」的那个时候呢),厌离娑婆,而欣生极乐,这种心很恳切,就叫做「克念愿生」。这样的众生: 「亦得往生」:也同样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即入正定聚」:还没有往生,在这个地方已经入正定聚了。 昙鸾祖师说这是:
「国土名字为佛事」:也就是「极乐世界」这个名称可以救度众生,所以说「国土名字为佛事」。
「焉可思议」:这怎么可以想像的到啊!这怎么可以用我们众生的浅智推测的到啊!
佛的境界不是我们可以想像的到的。经典说: 二乘非所测, 唯佛独明了。
阿弥陀佛的境界只有佛与佛才能推测的到。「二乘」,也就是声闻、缘觉,根本想像不到的。在《阿弥陀经》里面,十方诸佛都劝导我们说: 汝等众生,
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
阿弥陀佛的功德、威神,十方诸佛都称赞为「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不可以用凡夫心去怀疑、去揣测,因为这是十方诸佛所称扬赞叹的。 甚至《无量寿经》更说: 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十方诸佛的光明与阿弥陀佛的光明不能相提并论。
什么叫光明呢?智慧的外相就是光明(本体是智慧,外相是光明)。智慧包含着慈悲,包含着救度众生的力量。那十方诸佛的光明既然不能跟阿弥陀佛相比的话,表示十方诸佛的智慧、慈悲、救度众生的力量都不如阿弥陀佛。所以,《无量寿经》异译本里就说: 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极尊也。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中的王,祂的光明、智慧、慈悲力量是「最尊」的——「最尊」表示最高,已经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了。 所以,我们今天所信的这一位佛,是诸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本来发愿要度十方众生,十劫以来,都伸着手等待着我们,呼唤着我们,甚至时刻在我们面前合掌,要求、拜托我们让祂救度。所以,阿弥陀佛本来就是要救度我们,我们不知道往生、甚至不想往生,祂都在要求着我们;我们一旦有了愿往生的心,岂不是必定往生!一方面我们愿往生,一方面弥陀发誓要救我们,这样因缘和合,就一定往生,所以「愿往生者,皆得往生」。
《往生论注》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三)
罪业和名号轻重比较——三在释
「八番问答」当中第六,说明罪业跟名号轻重的比较。
有的人会认为说:「我们众生的罪业不只是今生今世造十恶、犯五戒,而是从旷劫以来累积五逆十恶的罪业,可以说这些罪业无量无边、充满宇宙,怎么可能在今生这一辈子,甚至在临终的时候,听到善知识的解说、劝导,而在称念几句名号的当下就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呢?旷劫以来的罪业是非常重的,而当下的几句名号应该是很轻、很少,怎么就能免除旷劫以来那么重的罪业,而离开六道轮回、到极乐世界去成佛呢?」有人有这种疑问。
昙鸾祖师说,所谓轻、重,并不是这样来论的。昙鸾祖师用三点来论,所谓「三在释」。 「三在」就是:
在心、在缘、在决定。
「三在释」,或许大家不容易明白。简单讲,就是: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是真实的,我们旷劫以来所积累的罪业是虚假的,千虚不如一真,再多的虚假都是等于零,一千个零也是零,一万个零也是零;「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真实的功德,所以不能相比。
我们的罪业是从旷劫以来就开始造,一直到现在,固然是无量无边,但是,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也是从兆载永劫以来就在「积植菩萨无量无
边德行」。「无量德行」就是所谓三学、六度、万行,这些功德,通通累积、容纳在这六字名号里面。
好像一张支票,虽然不是人民币,可是却写着百千万亿的数目,这么一张支票,敌得过所有银行里的人民币,能还清一切债务。同理,这张六字名号的支票,可以胜过我们旷劫以来所积累的种种罪业。称念这句名号,所有罪业通通消掉。
何况三界六道,依我们的眼光来看,认为是真实的,可是以佛的眼光来看,我们三界六道本来就是虚假的,好像梦一样,所以《金刚经》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法?三界六道里面的众生,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是有为法,这些都是虚假的,如梦幻泡影。
我们做梦,还没有醒的时候,梦中的任何事情,点点滴滴都是真实的。是苦,在梦中受苦;是乐,在梦中受乐。可是,以没有睡觉的人来看,它是虚假的啊,不是真实的啊。因为他所梦的境界,这个世间并没有,只是意识心所显现而已。如果他醒过来了,梦中即使经过了千年、万年的苦乐,当下就消除了。如果他不睡觉的话,连那场梦也没有了,何况千年万年的梦?所以,在醒的境界当中,没有梦,只有做梦的人,才有那个梦,而那个梦又不是真实的。
我们人生,旷劫以来,都是一场大梦,从来没有醒过,即使我们现在在这里,还是个梦。只是,学佛的人,他从梦中往醒的方向前进。那没有学佛的人呢,他是从这一场梦入那一场梦,没有醒过来的机缘,徒然承受梦中的苦乐——人生当然是苦多乐少,所以徒受梦中之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