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代史典型材料题 - 图文

中国古代史典型材料题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2:53:04

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瓷名天下。”……宋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清嘉庆蓝浦著、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

【材料三】 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城,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海樽山俎,咸萃于斯,盖以山国之险,兼都会之雄也。……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其不趋之如骛。

——清嘉庆蓝浦著、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

【材料四】 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造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浙江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锈,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述景德镇以及景德镇瓷器的有关信息。(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8分)

第一层信息:①景德镇因宋景德年间承造进贡御用瓷器而知名;②景德镇的兴起与当地的瓷土资源有密切的关系;③景德镇到明代,已有“瓷都”之名,四方瓷器工匠纷纷集中于此;④景德镇瓷器业发展到明代,为全国之冠,其他任何地方皆不能与之比拟。(6分) 第二层信息: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我国古代手工业也不断进步,形成了以景德镇等为代表的一批手工业专业生产区域。(2分)

(2)假如你是景德镇旅游局局长,你将如何利用景德镇瓷器这张名牌发展当地旅游业?(6分)

①制订符合景德镇当地实情的旅游发展新路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景德镇知名度,塑造景德镇旅游好形象;③建立并规范瓷器(拍卖)市场;④建立景德镇瓷器博物馆或陈列馆,供游客参观;⑤让游客参观瓷器制作现场,与工匠面对面,亲自体验制作瓷器;⑥规范旅行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导游队伍;⑦加大文物保护力度;⑧不断提高瓷器生产技术,培养和引进人才。(任答四点,言之成理即可)(6分)

4.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大基本特点,并简要评价我国古代自耕农经济。(9分) 特点:一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是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三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6分)

评价: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它又非常脆弱,因其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4分)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寰)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催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寰挺身而去。——《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设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回答:

(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4分)

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每点1分,共5小点,任意4点,即可得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4分)

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每点2分,共3小点,任意2点,即可得4分)。

6、回答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商业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问题。

(1)商周时期,我国商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1分)明清时期的著名商帮有哪些?(2分)

官府控制商业。(1分)

(2)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指出当时清朝政府在经济方面采取的哪些政策是“不顾时势”的?(4分)

晋商;徽商。(2分)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简要说明其产生的原因。(3分) 自然经济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3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 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4分)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4分)

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4分)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6分) 相同点:表现在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

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明朝为机户扩大生产规模而成为早期资本家,清朝时商人打人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6分)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2分)为什么?(4分)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2分)

不同。(2分)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农民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不是资本主义萌芽。(4分)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2分)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4分)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康熙(1661-1721)经雍正(1722-1734)至乾隆(1735-1796)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当前,许多专家认为康乾盛世是“落日的辉煌”。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6分) 原因:清初调整统治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康熙、乾隆等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6分。每点2分,答对其中的三点,即可满分)

材料二:读右图:19世纪40年代中国周边形势图

材料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

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16页 (2)材料三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时势”?(6分)

“时势”: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西方殖民国家已环伺中国四周,把殖民目标指向中国;中国危机四伏而清政府盲目自大。(6分)

(3)依据中西方当时的历史背景,你是如何理解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清王朝“注定最后要在一场决斗中被打垮”?(8分)

理解:康乾时期,西方主要国家资本主义正在发展,相继兴起了工业革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8分)

(4)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这场“殊死的决斗”的实质是什么?(4分)

实质:先进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封建制度之间(或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对抗。(4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守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回答:

① 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中央机构。当时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三省六部制。包括了皇帝和三公大臣的综合意见。

② 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政治制度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关键是皇帝的个人品质。

③ 材料三所述之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

④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利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有何现实意义? 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们和法律的制约。现实意义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10.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之一。从明初到清末,他们在商界活跃了五个多世纪,但在近代衰落了。

材料一 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的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明人章懋说:“圣祖以边城险远,兵饷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采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史典型材料题 - 图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瓷名天下。”……宋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清嘉庆蓝浦著、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 【材料三】 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城,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海樽山俎,咸萃于斯,盖以山国之险,兼都会之雄也。……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其不趋之如骛。 ——清嘉庆蓝浦著、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 【材料四】 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造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