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五题,学生填完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第六题学生连完后,同位交流自己的做法。
五、作业: 34页,9、10题 选做题:34页8题。
第 三 课 时
备课时间:2011.3.16 上课时间:2011.3.24 序号:19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7、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小数的读法、小数大小的比较以及简单的应用。 2、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补充练习题) 课内练习:自主练习:7、11 补充练习:一、把下面各数填在对应的圆圈内. 0.8 0.5 47 10 8.6 0.72 72 7.2 5 0.45 整数 小数 二、读出下面各小数.
0.7 3.2 0.57 3.24 0.40 4. 97 10.5
三、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小数.
4分米=( )米 48厘米=( )米 1米2厘米=( )米 7角=( )元 3元7角=( )元 98厘米=( )米 四、写出下面各数.
三点二七 零点九 零点七 五点八五 零点九八 十六点二五 五点六五 零点八六 五、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3分米=( )米 7元6角=( )元 2米4分米=( )米
19厘米=( )米 4元5角3分=( )元 2米4分米9厘米=( )米
六、在○内填上“>”或“<”.
1.3元○1.5元 1.2米○1.4米 0.8元○2.1元 1.21元○1.12元 0.14米○1.4米 1.03米○0.92米 0.5元○0.4元 0.08○0.1
0.3米○0.5米 0.05米○0.15米
第四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备课时间:2011.3.16 上课时间:2011.3.25 序号:20
教学内容: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景,使学生懂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能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感知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感知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感受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指导学生看图并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椅子的高度应该是多少? ???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完成第一个问题 指名学生列出算式:0.7+0.6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计算 可以用以下方法计算 0.7米=7分米 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米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学生说的对,就给与表扬。
2、完成第二个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三、引申探究 教师出示: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做法。
教师板书:可以: 1米=10分米 3米=3分米 10分米-3分米=7分米=0.7米 也可以用竖式: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1、2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 3题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集体解答。
4题,学生独立连一连,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连? 五、作业: 我学会了吗? 选做题:39页5、
第五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练习课
备课时间:2011.3.23 上课时间:2011.3.28 序号:21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3、4、5、6、7
教学目标:
1、 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 确区分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异同.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对齐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法。 教学过程:
1、自主练习第三题 学生看图提出问题教师板书,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答。教师组织学生订正。
2、四题: 学生自己动手连一连,提问时说一说什么要这样连?
3、五题: 这道题前两个小题是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自己比较后组织交流。 第三个问题是巩固小数加减法的题目,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板书,然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答。
4、六题。 学生看突变一道数学故事,要求用上数上的数字,编得合情合理,边完后学生进行交流,比一比谁编得最生动形象。
5、七题: 学生看图提出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答。 6、作业: 填空:
1、5.7+9.8=5.7+10()0.2 2、63.8-10.3=63.8-10()0.3 3、比4.93少1.5的数是()。 4、比3.92多0.4的数是()。 5、( )的一半是6.3.
6、甲数是10.9,比乙数多0.852,甲、乙两数的和是( )。 7、小于1的最大的三位小数减去最小的四位小数是( )。 8、比10元少1.7元是( )。
第四单元 泰山黄金周
--计算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2、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并能对探索出的规律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教学规律。 教学建议:
1. 认识计算器要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2. 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系统认识计算器,提高操作水平。 3. 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
4. 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使用计算器的熟练程度。 5. 计算器教学不能影响以后计算教学中对算理的教学。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泰 山 黄 金 周
备课时间:2011.3.23 上课时间:2011.3.29 序号:22
教学内容: 课本40、41页。
教学目标 : 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
你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那些地方? 师:“十一”黄金周期间,五岳之首——泰山的旅游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学生计算) 师:计算中有什么感觉?(数太大,计算麻烦) 二、合作探索
师:你对计算器了解多少?
教师介绍计算器个部分的名称及主要功能。 师: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刚才的题目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用计算器计算吗?(引导学生完成红点和绿点两个题目的计算,把得数填在横线上。)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地方用计算器计算? 三、反馈练习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