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 唐朝:节度使的设置造成了唐中期的安史之乱,并形成了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 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国家的分裂和动荡不安。
北宋初年,宋太祖把地方节度使的军、政、财权收归中央,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 2、北宋: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教训,宋初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行政效率低下;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3、元朝在地方设行省,在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结果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知识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知识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途,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同时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 2、
探究一
(1)主要原因是“节镇太重,君弱臣强”。正确。因为唐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首先从集中军权入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加强禁军;其次是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加强中央对地方军、政、财权的控制。
(3)效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影响: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膨胀,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探究二
(1)辅佐皇帝,位高权重。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易造成政局动荡。 (2)三省分工明确(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互相制衡;三省长官集体行使宰相职权;尚书省下分设六个行政管理机构。
(3)作用:第一,分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第二,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 影响: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它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备,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探究三
察举制注重品行、才学,有利于打破血缘、世袭;科举制依据科考成绩给予相应官职,有利于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门阀的作用。
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世家大族门第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人才选举制度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当堂检测】
1、A 2、B 3、A 4、C 5、C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