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必修三复习要点(文化史)
历史必修三复习要点(文化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
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必修三P6)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 《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P课文第7页)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同时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1)老子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庄子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尚贤”、(要任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节俭”——
(P课文第7-8页)
评价: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 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P课文第10页)
①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4. 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 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 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 与政治相结合
(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代儒学: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P课文第13页)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 天人感应 ② 君权神授 ③ 三纲五常 ④ 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2、历史意义:①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
②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P课文第15页)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3、主要内容:——(P课文第16-17页)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
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
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④宋明理学的影响 :——(P课文第17页)
历史作用:①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
思想的发展。——(必修三P课文第19-21页)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背景:政治上,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西学东渐中
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异端”李贽,著作有《焚书》、《藏书》——(P课文第19页)
李贽的思想:①批判程朱理学,否定孔孟学说;②倡导个性自由,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③主张男女平等。④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三纲五常”天理,摇撼了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提出工
商皆本的主张;
⒉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⒊王夫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他的思想主张含有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顾、王、黄(各自著作见课本)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学术上,“经世致用”,主张提倡务实学风;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P课文第20-21页) 3、影响(评价):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和雅典的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必修三P课文第45页)
最早的哲学流派是自然哲学,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代表人物泰勒斯,创立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2、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P课文第45页)
(1)背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社会生活丰富,思想活跃。
(2)观点及代表人物:智者学派以认识社会为讨论重点,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
和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代表人物是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3)评价:①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树立了人的尊严②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
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3、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P课文第46页)
思想主张:①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②他主张道德和
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
影响:他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是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4、亚里士多德:——(P课文第47页)
名言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最大的哲学贡献创立了逻辑学;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使哲
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知道文艺复兴初期“三杰”和《十日谈》、《哈姆雷特》,简述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 1、文艺复兴——(P课文第55-57页) (1)背景:
①思想上,中世纪以来,基督教的愚民政策;②新生的资产阶级力求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③黑死病的蔓延。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其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 ◇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3)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早期代表: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并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代表作为《十日谈》,与但丁《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美誉。(相关内容见课本48页) ②全盛时期,美术三杰:达·芬奇b米开朗琪罗c拉斐尔(P48-49)
★③发展与传播(16世纪):莎士比亚,其中《哈姆雷特》深刻反映其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4)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2、宗教改革
(1)背景:——(P课文第52页)①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与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②思想:文艺复兴的影响③直接原因:教皇在德意志地区兜售赎罪券 ★(2)马丁·路德及其宗教改革:——(P课文第53页) (1)思想:主张“因信称义”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其著作为《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2)影响:马丁路德改革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加尔文及其宗教思想:——“先定论”(核心)(P课文第53页) (4)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三)列举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
展。
1、背景:——(P课文第55页)
①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进一步打破封建专
制制度的阻碍作用;②自然科学的发展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孟德斯鸠:法国人,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必修三P课文第55页)
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