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验收评估(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含解析)新人
单元验收评估(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
一体化的进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5·合肥检测)阅读下表,该表反映出( )
1932~1933年部分国家失业率统计表
国家 失业率 英国、比利时 22~23% 瑞典 24% 美国 27% 奥地利 29% 挪威 31% 丹麦 32% 德国 44% A.英国已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B.经济危机波及世界所有国家 C.“以工代赈”成为首要之举 D.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加剧
2.《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载:“是胡佛政府建立了好大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于是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1930年5月,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大幅度提高887种商品的关税,1931年底对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这说明胡佛政府( )
A.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 B.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3.(2015·湛江调研)据统计,美国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5 037亿美元,人均收入1 883美元;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 741亿美元,人均收入为2 579美元,被称为“繁荣的十年”。其繁荣的原因有( )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新经济”的出现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A.②③ C.①③
B.②④ D.①④
4.某国经济政策规定:“大部分私人商业机构已被取缔,国家也不再通过商业渠道组织流通和分配……企业之间取消货币结算,职工工资的90%以上以实物形式支付,公共服务和教育实行免费制。”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
A.动员人力、物力保证战争需要 B.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
C.刺激消费应对经济危机 D.推进福利国家形成
5.(2015·临沂期中)邓小平说:“计划和市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才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下列各项中不符合邓小平观点的是( )
A.苏俄新经济政策 C.美国罗斯福新政
B.苏联斯大林模式 D.中国的改革开放
6.2006年5月英国《卫报》指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形成“真正意义的全球化”的关键是( )
A.苏东国家转向市场经济 C.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B.国际组织促进交流合作 D.美国实施单极世界战略
7.1944年6月,美、英、法、苏、中等44个国家的特使和代表,齐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重新绘制战后全球经济蓝图。会上,美国提出了“怀特计划”,英国提出了“凯恩斯计划”,与会的44个国家中除英国外全部选择了“怀特计划”。这意味着美国( )
A.与英国的同盟关系破裂 B.取得在世界金融中的领导地位 C.开始策划对苏“冷战”
D.其国力不足以充当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
8.“(这一国际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如果大家要记清楚的话,基本上就干三件事。一个是制定规则,第二是开放市场,第三个是解决纠纷。”以上材料中龙永图所说的“这一国际组织”是指( )
A.亚太经合组织 C.关贸总协定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9.(2015·湖北名校联考)亨廷顿曾说:“欧洲的疆界结束于基督教的范围终结、伊斯兰教和东正教范围开始的地方。”1994年春,欧盟明文规定,除信奉基督教波罗的海诸国以外,排除所有信奉东正教的前苏联共和国入盟的可能性。上述现象共同说明( )
A.欧盟内部冷战思维严重阻碍其东扩 B.欧盟现今各成员国皆为信奉基督教国家 C.欧洲的联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基础 D.欧盟各成员国都表现出很强的文化优越感
10.(2015·成都诊断)下图所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12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成员国。它们正在就取消关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和环境等议题进行谈判,有望达成最终协定。这一组织( )
①涵盖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②与APEC区域有所重叠 ③将消除国际间的贸易纠纷 ④将使参与各国同等获益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11.(2015·绍兴期末)有研究者认为:“在民族国家时代,自由贸易只是特例,对贸易的限制、禁止,才是常态。也因此,全球化才会极其艰难,而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天然地就是全球化的,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据此,该研究者认为( )
①全球化是古已有之的经济现象 ②民族国家的产生阻碍了自由贸易 ③民族国家的产生促进了全球化 ④东西方的自由贸易是同步产生的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12.(2015·黔东南州模拟)近年来,中国为兑现开放市场的承诺而作出的持续努力不如贸易争端那样引人瞩目,对此,中国欧盟商会执行总经理马乔治形象地比喻说:“一棵树倒下的动静,要比一片森林成长还要大。”马乔治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是( )
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全球化经济带来的弊大于利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全球化经济带来的利大于弊 C.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D.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大于弊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5·淄博抽测)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众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0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6分)
14.(2015·扬州一模)科技的发展助推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引发新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0年以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技术革新向前推动了这个进程,使得浩如烟海的信息、图像、钱币、股票和其他可通过数字转换的东西得以即时传递。……许多具有全球化经济特色的交易逃避了各国政府的控制,或者只受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既然国界对一些大公司的交易和许多支撑全球经济的金融过程越来越无关紧要,那么人们关注的重点就会从国家间关系转向全球关系。
——克罗卡特《反美主义与全球秩序》
材料三 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入被动,正是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积极活动才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开放以及全球经济的整合。……而事实也证明国家对迅猛的全球化进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