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园林史》教案
《中外园林史》教案
2、《东方园林概记》不仅是植物种植家,而且也是画家和想象。 3、德国18世纪茶亭
4、(明)《园冶》→日本《夺天工》
1665年朱舜水(浙江余姚)→将江南园林→日本后乐园设计以江西房山、杭州西湖为范本。
无心画:园林景色为了使室内外互相渗透用漏窗透为景。这种手法是清代李渔首创的,他把内墙原来挂山水画的位置开成漏窗,然后在窗外布置竹石小品之类,使是入画。这样便是真景入画,较之画幅生动百倍,他称无心画,以尺幅窗透取无心画是从暗处明处,窗花有剪影的效果,加以景的特殊为背景,从早到晚窗景图时而变。 思考题:
1、秦时皇家园林有哪些? 2、两汉时皇家园林有哪些? 3、秦及两汉时私家园林有哪些?
4、秦上林苑的功能及内容有哪些?是如何布局的? 5、简述秦汉园林概况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园林
第一章 萌芽期园林(园林的起源和最初形式)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含义、发展史、类型、特点、地位。 教学重点:最初形式--殷商时期的特点→社会园景 三个思想 教学难点:对社会园景的三个思想理解 新课教授: 一、园林起源
1、原始社会:洞穴生活、生吃不可能开始造园
2、而进展到游牧的部落时代:人们游移不定,逐水而居生活,也不能造园
3、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私有财产,从而开始了贫富分化,有了脱离劳动生产的特殊阶层。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化艺术)开始发达的阶段才兴建园林——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 奴隶主为了享乐强迫奴隶建造宫室和供游乐的境域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商、西周、春秋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发现最早甲骨文农业发达求雨祈年等农业卦记载很多,→手工业→土木工程技术 →建筑技术有相当高→宫室、门庭等。
奴隶主为了享乐,强迫奴隶建造宫室和供游乐的境域。 甲骨文,园、圃、囿的象形字来看商殷开始有园林兴建。
最初形式:——囿(园林的雏形上古朴素的囿)→台→观天象、通神明、台、灵沼、灵囿 二、周代造园的特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台榭宫室建筑 春秋时瓦的普遍使用
下有台基,顶为四宇伸张,梁柱墙甓砖瓦等印有精美装饰。 如:楚灵五的章华台、赵王勾践的斋台等。 “高台榭,美宫室”在春秋很流行
台榭: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造殿堂屋宇
- 5 -
《中外园林史》教案
功能:观景、天文台、炼火台 2、自然山水为主的造园风格的出现
战国时,天子诸侯出游,吴王阖阊曾利用苏州郊区一带的大自然山水辟建别馆,起造姑苏台,他死后,夫差扩建姑苏台。
当时造园,已有组成风景的设施,开始出现了以自然山水为主的造园风格。 三、囿的出现
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就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们狩猎和游乐),园林里的主要构筑物是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最早的囿是蓄养禽兽的场所。即把一块较大的地域范围起来蓄养禽兽,主要供帝王狩猎,也兼作宫廷膳食和祭品的供应。
《诗经》毛苌注:“囿,所以域养禽兽也。” 囿人分职定责; 囿沼台的完美结合;
灵囿、灵台、灵沼(殷、周)
中国古典园林中首先出现的一个类型是皇家园林,而历史上最早的,有信史可征的皇家园林则是商的末代帝王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的开国帝王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
囿的功能:1、提供祭祀、宴会用的野味-----起源于狩猎 2、游-----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 台的功能:1、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原初功能 2、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台” 即用土堆筑而成的高台。
《吕氏春秋》高诱注:“积土四方而高曰台”。 台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四、宫室
1、上古暨夏商宫室
穴居、巢居 修造王宫瑶池,修建桐宫 2、西周宫室制度的完备 囿人分职定责; 囿沼台的完美结合; 城郭制度的确立 宫室建筑的完备 明堂、辟雍
天子五门:、库、雉、应、路;诸侯三门:、应、路。 具备外郭和门的特点 五、春秋战国从囿到苑的转变 1、影响发展的思想流派 (1)“天人合一”思想
——西周宋儒提出
人生的理想和社会的动作应做到人与大自然的协同保持两者之间的亲和关系。 原本是古代的政治纶理主张的表述
《易传·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明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 6 -
《中外园林史》教案
孟子:将天道与人十生合而为一,寓天德于人心
应用于造园中:顺手自然:“纯自然”状态,从而明确了园林风景式的发展方向。 思考题:为何说“天人合一”思想会影响中国园林向风景式方向发展? (2)君子双德思想
导源于先秦儒家,从功利的论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
“观照天地自然过程,看成是主体道德观念,寻求客体再现的过程”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诗径》比兴 《楚辞》香草喻人
→“人化”自然的过程,从精神方面体现自然 (3)神仙思想
产生于周末,盛行秦汉
原因:1)由于时代苦闷,企求成为超大而得到解脱 2)由于思想解放,借助神灵求得愿望的实现 它是原始神灵,山岳崇拜与道家老,庄学说的产物 体现于园林:一池三山
园林里面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摹拟的神仙境界实际上是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的再现 2、影响发展的建筑标志——台苑 总结:园林萌芽概况
早在夏朝前后,发明了夯土技术,在土坛上建筑茅草顶的房屋,这一时代发生了代表中国建筑特点的坛和前庭。
夏商时,建筑技术逐渐发展,出现了宫室、世室、台等建筑物,并进一步发展。
周代定城郭宫室之制,规定大小诸侯的级别,宫门、宫殿、明堂、辟雍等都定出等级,又规定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前宫后苑布局,此后历代相沿,成为中华民族的宫苑形式。 由原始的狩猎、游牧、畜牧生活发展为懂得饲育禽兽,出现圈占一定范围专供狩猎取乐的囿,殷末扩展沙丘苑台,开周代苑囿的先河。桐宫作为一种离宫,开始出现。楚国的章华台开后世大规模离宫别馆之先河。
囿沼台三者的融合是到了周代确定下来,王者与民同乐,孕育了苑囿的公共娱乐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以姑苏台、冀阙、阿房宫等为代表。 思考题:
1、囿;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台榭
2、历史上最早的,有信史可征的皇家园林是什么? 3、囿、台的功能 4、何为“一池三山”?
5、春秋战国影响从囿到苑转变的思想流派有哪些?三个传统思想对园林的影响。 6、简述园林萌芽概况。
- 7 -
《中外园林史》教案
第二章 生成期园林(秦汉时期)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园林发展概况,掌握这一时期典型园林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秦始皇的上林苑、阿房官以及袁广汉的私园 教学难点:秦始皇的上林苑 新课教授:
一、概述
重点:①上林苑②秦汉园林的特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攻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混乱局面——建立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为了抗击凶奴又修筑长城,从而使秦代兴盛起来。
秦灭六国后,又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六国建筑技术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又建宫殿,秦在统一战争中,每破一国,便仿照该国宫殿形式,在咸阳北原上重新建造,号称“六国宫殿”,建筑各具特色、式样繁多,建筑艺术则发达。
修驰道能达全国各地,是秦代的功绩之一,也是我国城市街道绿化最早记载。据《汉书》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原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在两千年以前,这样大规模地沾着道路种青松,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
*由于秦代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剥削必导致秦王朝的很快崩溃。
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取胜并建造了我国历史上闻名的汉长安城为其国都(习惯上称西汉)汉长安城的设计和建设,都是以为皇家和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服务为出发点的,宫殿建筑是汉长安城的主要组成部分。
汉代的主要宫殿分三大区:长乐宫区 未央宫区
建章宫区在城外西面的上林苑中
专供皇帝居住、办公、游乐的殿台楼阁和山池花园 每座宫殿都有宫城环绕,宫城内又是一组二殿宇,吴在大宫中有小宫和林木池的布局样式。
成就:①汉代文化艺术以到了很大发展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业显著进步,突出表现就是木结构建筑达到一定高度,奠定了中国至今梁架结构的方式,重檐飞拱。雕饰绘彩,杨架及装修技巧达到登峰造极。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屋顶:
如硬山、悬山、歇山、四角攒尖、卷棚等。 二、秦汉的苑囿与贵族宫商的园
秦汉时期天下安定,社会繁荣,城乡分工逐渐明确,也使得城市同大自然隔离,而身居城市的统治者,对于玩闹的城市生活环境感到厌倦,因而引起他们对大自然山水、动植物的追求,要求建造园林,并在苑中利用自然,模仿自然。
上林苑:
1)上林苑是秦代营建阿房宫的一大苑囿,后汉武帝加以扩建,建筑了许多宫殿台榭。 ①各利功能的宫或观
如供玩赏而饲养鸟兽的鱼鸟观、走马观、犬台观、虎圈观、观象观等供赏用的建筑物。 苑中花木来自各国各地名木异卉几千余种,并有南方的菖蒲、桂、龙眼、荔枝、槟榔等桔之类并建有葡萄宫、荔枝宫。
- 8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