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共中央党校

中共中央党校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7 15:13:13

的理解方式,是用以区别尘世旅游和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

中国乡村旅游现状和未来发展。 1、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在各地大量涌现。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

由于起步较晚,与国际旅游者比较,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初始阶段的普遍特征。而供给方面也多是开发层次较低,较浅的初级乡村旅游产品。具体来讲,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足,乡土特色不明显。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盲目引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第二,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第三,产品形式单一,参与性不强,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第四,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些乡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和周围环境状况较差等。第五,在管理上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2、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首先,乡村旅游将继续享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这一方面是由国家对农村问题日益重视的宏观政策环境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决定的,即工业化带来了更多

13

的有逃离工业环境需求的城市人口。

其次,乡村旅游将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相对于欧洲国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绿色内涵的重视、日本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在现阶段则侧重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供需主体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必然得到进一步发掘。这也是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相符的。

最后,本土化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旅游对乡土民俗文化、乡土地域特征强烈的依附关系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最终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纯朴的民风来创造一个对旅游者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氛围环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保障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3、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培养农民对农耕文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从工业文明中逃离出来的人们要体验的是地道的农业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真正富有乡土特色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第二,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发展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引进外资或者民间投资;以市场需求特征为导向开发旅游产品,做好营销宣传和市场推广工作。

第三,政府在给予一定的税收、土地使用和宣传推广等政策倾斜措施的同时,加强对市场环境的规制。包括协助成立行业协会、鼓励农民或经营者成立民间团体等。

第四,合理开发和规划,改变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进行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注重参与性,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

14

和文化内涵,努力使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相融。

第五,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行业的发展成熟离不开高素质的企业家。对于以创造“诗意的栖居”为目标的乡村旅游业来说,管理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特征,对于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尤为重要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2013年06月03日 11:23 来源:《旅游科学》(沪),2007.2 作者:王素洁 刘海英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的王素洁、刘海英总结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进展,指出国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影响等方面。基于上述研究状况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今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将可能为:对乡村旅游跨学科、多角度进行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乡村旅游有关术语、作用和基础理论的国际共识研究,国际合作跨地区、跨文化的乡村旅游共识比较研究及对乡村旅游发展演进不同阶段的历时归纳研究。

本文从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市场细分、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影响、营销、可持续发展以及展望7部分分别阐述的。乡村旅游供给方的经营动机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力,而乡村企业的经营特点影响着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从乡村旅游供给的动机来看,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动机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不端演变。而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多为私人企业或是家族企业,规模小,季节性强、个人生活与商业经营界限模糊。

在对乡村旅游这的研究中,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动机、旅游者特点和市场细分方面。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主要涉及四

15

类:心理动机、社会文化动机、经济动机和环境动机。而他们也作为一个在人口学特征、态度和行为特征上有许多自身特点的群体,如多为经济实力较强的中老年人或带孩子的家庭等。根据利益诉求不同,乡村旅游市场可以划分为:活跃型、消遣型、观览型、乡村型等,但依据的标准不同,划分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而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与态度、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及乡音的理论解释三方面。居民对乡村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反对支持各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当地的经济水平、旅游业发展程度、居民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参与旅游业的程度等。而旅游发展阶段理论和承载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态度。

而乡村旅游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经济影响,即与振兴当地的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会文化影响,主要是对当地文化、社会结构、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影响,结论也各异。目前,关于乡村旅游营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此外,本文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进行了阐述。

最后,文章指出,乡村旅游研究将继续借鉴相关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都层面、多角度进行研究,其关键性的术语、基本概念和理论仍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规范研究范式、加强地域、文化间的合作等。

新型城镇下的乡村旅游发展

16

搜索更多关于: 中共中央党校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的理解方式,是用以区别尘世旅游和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 中国乡村旅游现状和未来发展。 1、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在各地大量涌现。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 由于起步较晚,与国际旅游者比较,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初始阶段的普遍特征。而供给方面也多是开发层次较低,较浅的初级乡村旅游产品。具体来讲,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足,乡土特色不明显。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