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2019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019.4
本试题共16页,47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
1.西周时期,北方各国诸侯礼器都呈现一致的风貌与规格。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礼器逐渐有北方戎器的色彩,晋国的礼器受到戎狄族群的影响。但位于今日河北的由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国君夫妇的墓茔则完全按照周人贵族的体制建造。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 分封制推动了礼乐制度的传播 B. 各国变法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C. 游牧文化与华夏文化彼此融合 D. 尊祖尚古观念维系了社会稳定 【答案】C
【详解】从材料“礼器逐渐有北方戎器的色彩”“墓茔则完全按照周人贵族的体制建造”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之间相互融合,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分封制与礼乐制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没有涉及到国家观念和尊祖尚古的观念,故BD项排除。
【点睛】“礼器逐渐有北方戎器的色彩”“墓茔则完全按照周人贵族的体制建造”是解题的关键。
2.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下表是刻石部分内容。据此可知,秦朝 内容 刻石名称 1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泰山刻石 之罘刻石 碣石刻石 “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会稽刻石
A. 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 B. 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 C. 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 D. 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答案】B
【详解】从材料“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事各有序”“防隔内外,禁止淫泆”中可以看出,秦朝比较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故B项正确;A项是只符合“之罘刻石”的内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对齐楚旧地的措施,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神权,故D项排除。
3.汉代士人心目中,周公是忠、义的完美的化身,是理想政治人物的典范。但唐太宗却将周公逐出国子监的圣堂,流传汉晋八百年的“周孔之道”也被取消支配意识形态的表征地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佛道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B. 君主权威强化的需要 C. 科举制度完善的要求 D. 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周公地位的变化,主要是由唐朝加强专制主义导致的,故B项正确;儒家的正统地位没有受到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儒学复兴运动,故CD项排除。
2
4.1488年版吴江县县志载:在苏州正南的农村,商人如果离家100里以外经商,让家人在家从事耕作,又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而在1548年新的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社会价值观念 B. 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转型 C. 商人的经商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 D. 长途贩运贸易渐趋得到官府保护 【答案】A
【详解】从材料“商人如果离家100里以外经商,让家人在家从事耕作,又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而在1548年新的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人看法的改变,这体现出当时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价值观念,故A项正确;当时江南地区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商人经商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故C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长途贩运贸易,故D项排除。 5.1860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这反映出当时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 【答案】C
【详解】从材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中可以看出,当时购买一些日用洋货以作为馈赠亲朋的礼品, 成为当时的时尚,这体现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物质生活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C项排除;洋货主要是作为炫耀富有的奢侈品,故D项排除。
【点睛】“特出西洋名酒为饷”“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是关键信息。
3
6.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黄梨洲的理想国家里没有国会一类的制度,但他要使学校执行国会的职务。”由此可见,胡适 A. 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B. 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 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D. 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 【答案】C
【详解】从材料“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黄梨洲的理想国家里没有国会一类的制度,但他要使学校执行国会的职务”中可以看出,胡适认为,在非民主社会,学生干政具有民主的意义,学校可以成为表达公共意志的议会之替代物,这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反对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五四运动的性质,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与民主制度之间的关系,故D项排除。
【点睛】“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黄梨洲的理想国家里没有国会一类的制度,但他要使学校执行国会的职务”是关键信息。
7.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是有充分可能的。要在战争的第三年内,用最大努力克服各根据地的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这样做是为了 A. 加强统一领导实施战略决战 B. 推动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D. 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在西柏坡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次会议是在1948年9月召开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主要为了加强领导,实施战略决战,故A项正确;B项是指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排除;从材料“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是有充分可能的”中可以看出,此时是解放战争时期,故C项排除;D项是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