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声沉重的叹息 - 《指南录》后序深读
一声沉重的叹息
——《〈指南录〉后序》第七段深读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
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指南录〉后序》第七段
教学《〈指南录〉后序》(苏教版)一文时,笔者在备课时研读课文第七段,发现该段中作者语气委婉,感情复杂,情绪时而悲怆时而慷慨,读来让人不禁为之扼腕。而且这一段是理解全文的牛鼻子,牵住这个牛鼻子再来理解全文就顺畅得多了。
笔者联系文天祥在前文中的表述以及他在逃亡途中的遭遇,发现在该段中,文天祥在段首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之后,委婉地表达了几层意思。依据句式和表意的重点不同,笔者将本段自“呜呼”之后划分为三个层次,从“余之生也幸”到“而死有余责”为第一层;从“将请罪于君”到“亦义也”为第二层;从“嗟夫!”到本段最后“复何憾哉!”为第三层。这三层的含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即:作者认为自己应该死、不能死、不愿死。
应该死。“呜呼!”之后的两句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两句实际上是一个问答句,前一句问:我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实际上这一句是紧承上文第五段的内容而生发的感慨兼对自己内心的一个追问。我们都知道,文天祥在第五自然段用了20个“死”字来表现他历尽千辛万苦逃出元军魔爪回到南方的经历,不要说是一个文人,一个南宋朝廷的高官,即使是一个久经沙场的武人,要经历这么多的困难最终成功脱险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文天祥做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幸运。遭遇如此不幸的文天祥在幸运地活下来之后,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责任。反思这一趟冒险之旅,他发现自己竟然是一个不忠不孝之人,因为皇帝受辱为人臣不能替主受辱;身涉险境为人子不能让父母放心。这样不忠不孝之人实在是“死有余责”。
文天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心中的民族英雄,他的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为人们所传诵,他的“宁死不降”的气节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而他的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不以个人的苦难为念一心想着如何报国的思想就是儒家生死观中“舍生取义、杀生成仁”的体现。
不能死。可是文天祥心里非常清楚,在此抗击敌寇的紧要关头,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人是不能轻言生死的。死,其实很简单,但是人世间的大丈夫是从来就不会轻易赴死的。“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文天祥本认
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