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质量风险分析与质量风险控制方法

质量风险分析与质量风险控制方法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7:24:37

洁剂浓度、流速、时间、阀门的开闭次序和时间、蒸汽温度、压力等的书面规定,以确保清洁效果的重现性。

②设备清洁与灭菌方法,包括清洁、灭菌后最长存放时间应经过验证。 ③认真执行、记录清洁和灭菌过程,发生偏差应及时调查、纠正。 ④应制定、执行可靠的设备状态管理措施,保证设备的状态受控。

⑤最好采用经验证的计算机化系统,自动执行、记录清洁和灭菌程序,设备状态管理由计算机完成。

(4)人员与生产操作

人员及其活动被视为最大的污染源。一方面通过人员对环境的污染间接影响产品带菌量,另一方面,某些生产操作,人员与物料或药液有可能相互接触,从而直接污染产品。生产设备的状况、尤其是对降低药液带菌量有显著作用的过滤器、清洗输液瓶和胶塞的设备、灭菌设备等的状态和性能,都对产品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产生影响。

质量风险控制方法 ①生产操作人员应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②设备设计、工艺及生产操作设计应能尽量降低人员和生产操作导致污染的风险。 ③应配备质地良好的个人防护服装。

④选用质量可靠的药液终端过滤器,配合使用适当的预过滤器,以截留药液中的微生物。终端过滤器使用后必须经完整性测试,使用周期经过验证。

⑤灭菌前各工序的最长时限应经过验证。

⑥生产设备或生产过程发生偏差后应分批,并增补产品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样品,为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⑦包装材料的清洗设备,如洗瓶机应经清洗效果和微生物残留验证。应设置设备关键参数监控和报警装置。

(5)微生物在产品中的增殖

活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能迅速繁殖而使产品带菌量急剧增加。充足的水分是必要条件。不同的微生物适宜的繁殖温度跨度很大。药液的性质,如有无抑菌性、pH等也能显著影响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通常可将原料和水混合作为生产的起始时间。一般分为配制时间,从配制结束到灌装结束的时间,从灌装开始到最后一瓶产品开始灭菌的时间等。在配制罐或灌装前的储罐中的药液的微生物和内毒素污染可视为均匀的,但经过灌装后,就有可能存在污染不均匀的情况。

质量风险控制方法 ①根据经验和验证制定各步骤的时限。对每一种产品都应进行微生物繁殖验证。通过在产品中接入有代表性的菌株并在生产工艺温度下培养,可直观地获得微生物数量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②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各步骤时限。发生偏差后应分批、取样。 对以上各风险因素和风险控制方法效果的评价,可通过对一定周期内产品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而进行。如果超过95%的样品为低污染水平,即不超过l0 CFU/IOOml药液,则说明生产过程整体上微生物污染风险控制措施是有效的。

(6)微生物耐热性检查

从灭菌原理可知,产品无菌保证水平不仅与灭菌前产品中的污染菌数量有关,也与污染菌的耐热参数相关。耐热参数(D值)的测定是非常繁琐且费时的工作,仅在灭菌工艺验证的微生物挑战试验中进行,不可能用于日常质量控制。由于在日常生产中产品污染的微生物绝大多是不耐热的,因此可以通过简便可行的耐热性检查作为日常监控手段。耐热性检查的步骤如下(应遵循无菌操作的要求):

①将l00ml灭菌前的产品经0.45微米滤膜过滤。

②滤膜浸没于预先装有产品的试管中,将试管置于沸水浴中,保持15分钟,迅速冷却。

③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于30 0C~35。C培养7天。

④如无生长,则通过。如有生长,则说明可能存在耐热菌,需作进一步确认,如测定D值或与验证用生物指示剂作耐热性比较,以确定产品是否达到无菌保证水平。

2.灭菌工艺的可靠性

灭菌工艺的目的是使具有一定微生物污染水平的产品,经灭菌后达到残存微生物概率不超过百万分之一的水平。灭菌工艺的可靠性通过以下四个环节保证,分别为:

(1)灭菌设备的适用性

灭菌设备的适用性是指灭菌设备执行灭菌工艺的能力,即灭菌设备对灭菌工艺各参数的控制准确度和精确度能否使任意位置的产品的实际F0值符合灭菌工艺规定的F0值范围。例如:某500ml规格的氯化钠注射液的灭菌工艺为121±1℃,F0值为12~20分钟,通过执行特定的灭菌程序,灭菌设备如能保证一定的装载方式下腔室内任意位置的产品实际达到的F0值在12~20分钟内,就说明该设备的适用性良好。显然,灭菌工艺允许的F0值范围越窄,对灭菌设备的控制精确度、热分布均匀度的要求越高。

现代化的灭菌设备为计算机控制。计算机通过接收多个温度、压力传感器的信号,按预定的程序调节加热、冷却介质的流量,以实现预定的灭菌工艺,计算机同时自动记录整个灭菌过程数据。影响灭菌设备适用性的因素主要为灭菌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传感器的准确性和精确度、计算机程序、设备的维护保养等。

质量风险控制方法 ①通过灭菌设备的设计确认,使灭菌设备以预定的灭菌工艺为设计目标。

②通过安装确认、运行确认、性能确认、灭菌工艺验证,证明设备性能达到设计要求,适用于预期灭菌工艺。

③至少每半年校验一次关键参数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灭菌设备再确认。 (2)灭菌工艺的验证

见无菌保证原理与最终灭菌工艺的相关部分。 (3)灭菌工艺的执行

应确保灭菌设备执行了灭菌程序,完成了灭菌工艺。主要风险在于:

①灭菌设备中的温度传感器准确度发生漂移,使记录的灭菌数据与真实值不符合导致的偏差。 ②意外事件如停电等导致的灭菌中断和数据丢失。

质量风险控制方法 ①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温度传感器的校验,每年对灭菌设备进行一次再验证,再验证试验应至少重复运行两次灭菌程序,以证明其重现性。

②启动灭菌程序之前,操作人员必须确认灭菌设备、灭菌工艺、测温探头等均在验证或校验的有效期内。

灭菌全过程应通过两套相互独立的监控系统控制和记录,并应在操作人员的监督之下。 (4)防止二次微生物污染

产品经灭菌后再次污染微生物称为二次微生物污染。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高温灭菌完成后用于冷却产品的介质中存在的微生物穿过密封屏障进入产品。高温状态时产品的密封可能和平时存在差异。

质量风险控制方法 ①灭菌设备设计应充分考虑二次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尽量采用过热水喷淋或过热水浴的灭菌方式。

②定期监控冷却水的微生物质量。定期维护灭菌设备,确保不发生冷却水发生微生物污染。 3.药品容器密封完整性

大容量注射剂容器应能在整个药品有效期内有完好的密封性,防止微生物的侵入。最理想、直

接的方法是逐瓶测试容器的密封完整性。限于成本,目前对大容量注射剂的逐瓶完整性测试设备应用得尚不普遍,国际上普遍接受基于容器密封系统设计一密封组件生产一密封完成一密封完整性验证的质量保证过程,以证明成品的密封特性。造成密封完整性失控的潜在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密封系统设计缺陷,

(2)容器或密封组件存在质量偏差, (3)密封工艺过程偏差,

(4)密封完整性验证方法不严谨。

质量风险控制方法 ①密封系统应设计严谨。应尽量采用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密封构件,防止为节约成本而减小瓶口一胶塞的尺寸,从而增加泄漏风险的行为。

②密封组件,如胶塞、玻璃瓶和铝盖供应商经过定期审计,保证其质量稳定可靠。 ③应制定铝盖扭力矩标准,并制订抽样监测计划。

④密封系统的密封完好性应经过验证。基本方法介绍如下:

a.受试样品制备:按待验证产品规格灌装适当的培养基,并在生产线上正常压塞和轧盖。每个规格的容器至少灌装300瓶。产品采用过度杀灭法灭菌。

b.经灭菌后的样品倒转接触密封系统,并在30。C~35。C下倒竖培养14天。在培养期内,如发现任何瓶内培养基有微生物生长,则丢弃所有的容器,重新制备受试样品。

C.确认培养基的促菌生长效果。随机取20个容器,每个容器内接种0.1ml(0.1ml含10~100CFU)的挑战试验微生物一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ATCC9027)。在30℃-35℃下培养7天或培养至所有容器内培养基出现微生物生长。如有不生长的情况,则丢弃所有样品,重新制各样品,重复试验。

d.制备挑战试验微生物菌悬液。通常采用铜绿假单胞菌为挑战菌。挑战用菌悬液的活细胞数

6

必须达到lxl0CFU/ml。

e.微生物侵入试验。取50瓶试验样品,使其倒置于菌悬液中。持续时间约4小时。也可采用在密封设备中抽真空、加压等更有利于微生物侵入的措施以增加挑战性。

6

f.试验结束后确认挑战用菌悬液的活细胞数必须达到lxl0CFU/ml。 g.用化学消毒剂消毒样品。在30。C。35。C下培养7天。

h.若所有样品都无生长,并再次通过培养基促菌生长效果确认,则通过本验证。

i.如发现有样品生长,应小心去除铝盖,仔细检查有无瓶口、瓶身破损现象。如无破损迹象,则该密封系统未通过验证。

j.应将剩余未经过挑战试验的容器于室温下避光保存。在合适的时间间隔(如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等)取出相同数量的容器,重复挑战试验。以涵盖产品的有效期。

⑤在密封系统的部件发生变更时,必须评估其对密封系统完好性的影响,必要时重新进行密封完好性验证。

4.无菌保证管理体系

无菌保证管理体系涉及GMP关注的各个方面的管理,对大容量注射剂而言需要特别强调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管理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发生未灭菌产品和已灭菌产品的混淆。主要的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各项,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组合采用某些措施:

①灭菌工序所在区域应与其他工序隔离并上锁,防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入。 ②采用能防止未灭菌产品不受控离开灭菌车的装置。 ③待灭菌区与已灭菌区之间最好有物理隔离。

④在每辆灭菌车上放置灭菌指示胶带。

⑤灭菌结束后的产品在已灭菌区卸载,并计数。不立即包装的产品应上锁并有封签,封签的解封由双人负责并记录。

⑥应有严格的物料平衡,待灭菌产品和己灭菌产品、灭菌破损产品的数量应能完全吻合。 (2)质量管理

对生产过程及其产品应实施严格的微生物学监控。而可能导致监控失败的主要风险因素是样品缺乏代表性和检验方法有缺陷。

以采用残存概率灭菌工艺的产品为例,需要特别强调的措施主要有:

①在每批产品灌封的开始、中间、结束阶段取样进行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的检查和污染菌的耐热试验。

②所有原辅料的含菌量检验方法、产品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的检测方法及污染菌的耐热试验方法均经过科学的验证。

③质量评价应能发现生产和质量控制试验中出现的偏差并正确地判断和处理。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

a.严格的质量评价程序:批生产记录、中间控制记录、质量检验记录必须经相应的负责人审核。在此基础之上,QA质量评价员、QA经理对批生产、中控和检验记录进行双重审核。

b.应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记录表,防止遗漏对重要参数和质量控制点的审核。

C.质量评价人员应有足够的资质和经验,有能力发现潜在的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定。 ④偏差管理和变更管理是质量管理至关重要的部分。大容量注射剂应着重从微生物风险的角度判断有关偏差和变更。具体的方法有:

a.应有严谨的偏差报告和处理程序。确保所有偏差均经微生物专业人员审核; b.对偏差的定性和结论应征询微生物专业人员的意见,质量放行责任人应授予微生物专业人员放行否决权。

c.应有严谨的变更管理程序。确保微生物专业人员参加该程序,即所有变更均经微生物专业人员审核,专业人员应对变更是否增加微生物风险进行分析、判断;对变更进行的验证结果进行审核并提出专业意见。

(二)细菌内毒素风险与控制

细菌内毒素污染来自于两个方面:

1.物料(原辅料、包装材料)本身携带的细菌内毒素;

2.产品中能产生细菌内毒素的活微生物,在灭菌前繁殖代谢产生。 因此,细菌内毒素的风险控制主要针对这两方面。 (1)物料的细菌内毒素污染

控制物料携带的细菌内毒素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根据原辅料在成品中的含量合理制定原料和辅料细菌内毒素限度。

②原辅料的生产工艺中应有降低、控制微生物污染和细菌内毒素污染的措施。

③在成品生产中合理使用活性炭,一方面达到降低细菌内毒素的目的,另一方面尽量控制活性炭产生的风险。

④可通过清洗及清洗验证消除包装材料携带细菌内毒素的风险。大容量注射剂的玻璃瓶、胶塞的清洗效果验证应包含细菌内毒素项目。

(2)产品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细菌内毒素

这类风险因素的控制关键在于控制产品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以及各工艺步骤的时限。

应注意虽然终端过滤器能截留药液中的绝大部分微生物,但对降低药液中已有细菌内毒素无效,因此控制配制工序的微生物污染和配制工序时间相对重要。

(三)微粒污染风险与控制

搜索更多关于: 质量风险分析与质量风险控制方法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洁剂浓度、流速、时间、阀门的开闭次序和时间、蒸汽温度、压力等的书面规定,以确保清洁效果的重现性。 ②设备清洁与灭菌方法,包括清洁、灭菌后最长存放时间应经过验证。 ③认真执行、记录清洁和灭菌过程,发生偏差应及时调查、纠正。 ④应制定、执行可靠的设备状态管理措施,保证设备的状态受控。 ⑤最好采用经验证的计算机化系统,自动执行、记录清洁和灭菌程序,设备状态管理由计算机完成。 (4)人员与生产操作 人员及其活动被视为最大的污染源。一方面通过人员对环境的污染间接影响产品带菌量,另一方面,某些生产操作,人员与物料或药液有可能相互接触,从而直接污染产品。生产设备的状况、尤其是对降低药液带菌量有显著作用的过滤器、清洗输液瓶和胶塞的设备、灭菌设备等的状态和性能,都对产品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产生影响。 质量风险控制方法 ①生产操作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