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大学09级遥感物理复习考试资料剖析
方向半球反射率:半球方向反射率:
一般,方向半球反射率不等于半球方向反射率。
第二章 植被遥感应用模型(重点)
1. 植被冠层的分类:
离散型:以个体随机集合为特征,以森林为典型代表。 1)植被冠层与大气的交界面是参差不齐的; 2)树冠的个体特性明显,阴影显著。
对于这种离散型植被,人们发展了几何光学模型。 薄层型:有均匀散射层所构成,以农田为典型代表。
1)植被冠层从整体上看与大气有一个与地面平行的交界面; 2)个体特征不明显。
与对这种均匀散射型植被,发展了辐射传输模型。
复杂性:如处于反青期的冬小麦,既不能模拟为连续植被层,因为他的叶面积指数还很小,又不能像森林那样个体特征显著。对于这种复杂型,植被与光辐射相互作用可以用“三维真实模拟”或蒙特卡洛模拟。 2. 红边:
单片叶子的波谱从以0.68μm为中心的反射率极小值过渡到从0.8μm开始的反射峰,其间必存在一个拐点,也就是反射率对波长的二阶微商等于零的点,我们称拐点所对应的波长为“红边”。
3. P38,由于BRDF=BRF/π?????为什么
4. 画图题,P39页,如何画,并分析热点效应与碗边效应,重点!!!
5. 热点效应
热点效应,即光视线与射线相一致时,BRDF取极大值,这显然是由于传感器视场内已见不到任何阴影部分所致。 6. 碗边效应(非朗伯体特性)
课本38页。反射率因子的极大值一般在主平面内前向散射方向,方位角约在150?180之间,入射光天顶角越大,这种非伯朗体特性越显著。极小值在天底角附近,一般讲随视角天顶角的增加,其双向反射率因子随之增加,增加的速率随入射光天顶角的增加而增加,我们称这为碗边效应。 对碗边效应的解释:
随着层数m的增长,透射率Tm随之减小,而反射率Rm随之增加。当光线斜射页面,或传感器斜视页面时,相当于光程增加,亦即m增加,这就很好的解释了碗边效应的出现。 7. 光学厚度
17
°°薄层的光学厚度为k*l,其中k为吸收系数,l为薄层厚度。(反应了薄层对光辐射的吸收能力)
8. 单片叶子的非朗伯体性质的解释(pp.43)
(a) 随着层数m的增长,Tm随之减小而Rm随之增加,当光线斜射叶面,或传感器斜视
叶面,这相当于光程的增加,即m的增加,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碗边效应的出现
(b) K为吸收系数,L为薄层厚度,则kL代表该薄层的光学厚度。当kL=0,相当于近红外波段,叶子对光子吸收很少
(c) 当kL=0.1,相当于红色波段的强吸收,由Rm的曲线显示,大约百分之86的Rm来自于初始五层。换言之,反射能量来自表层,必然其偏振特性显著。
总之,内部的散射过程将导致总体反射率的增加,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
9. 几何光学模型(基本表达式、四分量各代表什么、如何计算、模型的几项基本假设、
评价)
四分量:
Lg为背景光照面所产生的亮度;
Lc为树冠光照面所产生的亮度;
Lt与Lz分别是树冠阴影面和背景阴影面所产生的亮度。
其中的系数表示四分量在可视条件下的面积比 模型的假设:
? 四分量有伯朗体性质; ? 天空晴朗,天空散射光照的比例很小或可以忽略,在平行入射光照射下产生四分
量;
? 忽略各组分之间的多次散射; ? 树冠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在象元内取某种概率分布,叶子在树冠内均匀分布并取
一定的叶倾角分布。
主要研究问题与评价:
几何光学模型以离散植被为主要对象: 1> 求取离散植被BRDF的三维特征;
2> 求取四个系数与树冠形状、树冠在单位面积中的分布密度、入射方向及视线方向之
间的关系;
3> 最初几何光学把树冠简化为不透光的刚体,随后引入孔隙概率模型,对刚体假设作
了修正。(几何光学模型实质上是单次散射模型,引入孔隙率模型后把多次散射引入了几何光学模型); 4> 把四分量视为实测值是十分不方便的,故设法把它们与单片叶子的反射率?v及土
壤表面反射率?s等联系起来,称为参数化
10. 垂直视,稀疏(无阴影重叠)条件下圆锥体的几何光学模型 P45中圆锥顶的表面积怎么算??? P46中的Ag'从何而来?
11. Boolean原理、亮度、绿度
Boolean原理:假设在区域A内随机投掷N个炸弹,每个炸弹的平均破坏面积为a,则没有遭到炸弹破坏的面积Ag?Ae?Na/A
亮度与绿度:以TM传感器为例,在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TM一共有六个宽波段信息,经特殊的主成份分析,六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TM信息可被压缩成几个彼此正交的主成份,
18
若取其第一个与第二个主成份,分别成为亮度和绿度。
亮度:所有通道值均对B值提供正贡献,所以它反映了像元总体亮度值,主要反映混合像元中土壤背景信息,称之为亮度。
绿度:G值主要由TM3和TM4的差值决定,从植被-土壤的波谱曲线可知,这个差值主要决定于像元中植被的覆盖度,因此可以认为它代表了像元中的植被信息,故得名为绿度。 四分量与G,B的关系:P48 为什么X必定在CT线上滑动
12. 孔隙率
概率孔隙率:当光线穿越树冠距离为s,而不被拦截的概率
几何孔隙率:设树冠的投影面积为A,而其中光斑的总面积S’,则S’/A被称为几何孔隙率
物理孔隙率:设在树冠的阴影面内有一点(x,y),其辐照度为E(x,y),如果投射到树冠上的辐照度为E,则E(x,y)/E,便称之为物理孔隙率
13. 辐射传输模型(表达式、含义) P72,自己看。
辐射传输理论:辐射传输理论最初是从研究光辐射在大气(包括行星大气)中传输的规律和粒子(包括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在介质中的输运规律时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知识
光子经历dl距离之后 ,削弱量可以表达为:
?为介质的质量密度,I?为投影到介质上的光强度,Ka?为质量吸收削弱系数,Ks?为质量散射削弱系数。把多次散射的增强作用用一个源函数j?来表达,则:
19
K??Ka?
?Ks?为削弱系数,令J??j?/k?,则:
(这就是与坐标选取无关的最一般的辐射传输方程的表达式) 其中,
??ks?为单次散射反照率
ks??ka?P(?'??)为相函数,它描述了入射光由?'方向射入,散射光在?方向上射出时的
相对强度,它决定于介质的散射特性。
散射相函数:为描述电磁波被介质散射后在各个方向上的强度分布比例,定义散射相函
数P(?'??)为?'方向的电磁波被散射到?方向的比例,而且是归一化的
14. 单次散射反照率、叶面积体密度分布函数、群体几何特征尺度、叶面积指数
ks?单次散射反照率:散射削弱在散射削弱和吸收削弱中的比例??
ks??ka?叶面积体密度分布函数ul(z):某高度z处单位体积内,叶子单面面积之总和。
群体几何特征尺度:
叶子的特征尺度:lL?cllw,l,w分别代表叶的长和宽,cl代表形状因子。 群体几何特征尺度:lL*?lL/h,h为冠层高度,该尺度在连续植被的热点模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叶片的特征尺度与高度的比值,P75。
叶面积指数LAI:地表单位面积柱体内所有叶子单面面积之总和,也可表达为叶面积之总和与所占地表面积之比,只能描述连续连续植被冠层总体叶面积密度状况,不能表述叶面积密度随高度的分布状况
相互关系:设V(z)为z高度处的体积元,在该体积元中叶面积之总和为Sl,则
zSl,LAI(z)??ul(z)dz
0V(z)15. gl和G函数分别描述什么物理量、碰撞概率
ul(z)?空间取向分布函数gl:表述了叶子空间取向的概率分布;
叶子上表面的法线方向为该片叶子的空间取向,用?1(?1,?1)表示,
在高度z处,单位体积元内落在以?1为中心的单位立体角内的叶面积为
gl(z,?1)??1,则:
P77,不同的叶倾角,比如统一型,球面型,平面型,都是怎么推出来的???? 碰撞概率vl(z,?P):表示光子从?P方向射向植被,它在z高度处与植被(叶子)发生碰撞的概率。它与该高度处叶面积体密度值ul(z)有关,也与叶子向?P的垂直面的投影面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