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泰州学政试院导游词
学政试院讲解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前来参观学政试院!
学政试院原来是南唐时永宁宫旧址,明朝为都察院,清朝改建为“学政试院”,后又称“扬郡试院”。这里曾是江苏学政主持院试的地方,也是全国为数不多、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我们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的独特现象,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我们泰州历史悠远,地方风俗又重教崇儒,以文兴邦,悠悠试院,因此名家辈出。学政试院现在前后共有五进,其中大门和思补堂是明建清修建筑,其余的都根据历史记录和原样复建和修复的。“学政试院”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大门广场南边的“雁翅照壁”上有一幅浮雕,这里展现的是当年科举考试发榜后时众多考生的表情,照壁的正面则镶嵌着我们的馆名“学政试院”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亲笔题写。头门外两侧分别建有东、西辕门,为三门四柱牌坊,门额上刻有\腾蛟起风\和\紫电青霜\分别选自王勃《腾王阁序》之句和孟学士之词宗。在东、西猿门内侧还有东、西吹鼓亭,吹鼓亭是一种用于报知、警示等作用的小型阁楼,一般有两座,左右矗立在考场大门外。头门两侧的照壁上的“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八个字则体现了学政试院的宗旨。好,接下来请各位继续参观!
进入大门,我们首先看到屋架上绘有各式彩绘,这些都保持了明
1
代的风格,斗拱为一斗六升式,屋架高敞,富丽堂皇。大门两侧分别是听差房和官厅。大门之后便是仪门,仪门两侧是公事房和福神祠,公事房展览了学政的官轿和仪仗,这是一顶晚清军政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曾经坐过的官轿。学政官员每任三年,都要到各地选拔秀才,举行院试,往往大摆仪仗,这是其中的部分仪仗,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科举制度的重要性。福神祠则供奉了体现科举特色的文昌帝君,当年的考生在考试前都要到这里要拜谒,以乞求自己鸿运高照,金榜提名。
仪门进去便是考场,院试时,考生入场后,仪门就要关锁,与考场隔开。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东、西考棚,这里展示的是科举时代乡试考试的情形。考棚中间通道的三道龙门架取“鱼跃龙门”和“连升三级”之意,象征人们试图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上层的愿望。考棚是按照科举乡试考场布置的大模型,号舍是按‘千字文“的顺序排列的,每一字号内,号房的间数多少不一,以砖墙相隔。室高约1.8米,深1.2米。有两块号板,里面的板子作为座椅,外面的白天作为桌子,晚上与里面的合起来,成为卧榻。这是考试几天里考生写字、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别是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参加乡试人员的录取率大概在4%左右。考取前五名的叫“五经魁”,第一名叫“解元”。
好,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大堂,大堂是当年学政官员处理公务、为国家选拔英才的地方,我们江苏省共有101任学政在这里主持过358场以上的院试,其中还包括清朝著名的宰相张廷璐和刘墉。这是
2
孔子汉白玉雕像,孔子当年推崇的儒家思想正是我们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副对联,“德配天地世代学林留瑰宝,道贯古今东方试院举英才”,横批“万事师表”,这是根据学政试院的特点量身订做的。这个展厅所展示的是封建时代的科举文化与社会生活现象。当年的科举文化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请大家观看这几副图表,从这几副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影响力和在封建社会文官政治体制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看出明朝由科举考试出生的官员比例是很高的,而清朝鼎盛时期科举出身的官员也很多,到了清朝的后期,由于买官卖官现象的严重猖獗,由科举出身的官员大大下降。在当时,“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是考试的核心内容,这种思想文化把中央集权、儒生阶层和儒家思想结合成三位一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当时的科举考试原则采取“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也就是和我们现在差不多的一种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所以吸纳了不少优秀的中下阶层的平民进入了统治集团。
当年中国的各府州县都设有官学和私学的教育机构,科举教育的广泛推行也是重要的科举文化现象,这是保存至今的古代学宫和书院的照片。
当年的科举文化也渗透到文学、艺术作品当中,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文艺作品中的科举文化,其中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部全面反映明代科举考试的现实主义小说,对科举考试的细节有许多
3
生动形象的描绘,对人们期盼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心情有着充分的描写,对科举制度的弊病以及人们因为追求功名而扭曲的人性也有深刻的揭露。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带有科举内容的戏剧、诗歌(介绍浪淘沙)、美术作品(介绍五子夺魁)。这说明科举制度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幅“庄园跨马游街”场景,当年高中状元后,皇帝会给予特别的奖励,即状元夸官游街,状元身穿红袍,头戴乌沙。披着十字彩球,前后都有大量仪仗随从,场面十分壮观。
各位领导请看,这是一组大床雕件,是古代踏步床上的两边对门,图案是赶考送别以及喜庆的场景。这边的木雕件是《独占鏊头》和《麒麟转世》,麒麟图案后来成为朝廷最高官有品官员的补服专用图案。这是“状元及第”文字的陶罐,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也打上了科举文化的烙印,表达了人民对科举前途的期盼。请看,这是有科举内容的文具,状元筹等,这些都体现了科举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分量。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版面展示了科举制度在世界上的传播影响。16世纪以后,中国的科举制度就由欧洲传教士传入西方,当时有位意大利的传教士叫“利玛窦”,他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非常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他觉得这是一种不问门第,公平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并把这一制度传到了西方。
此外,在东亚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朝鲜以及越南等国家也曾长期实行过科举制度。这是清代举人周保樟的日记,他在日记里述说了朝鲜科举考试的情形。大家请看,这是一份外籍人进士登科简表。这些外国人金榜提名后,有的容归故里,也有很多留在中国做官,长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