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93页)
有志者事竟成
2.我的母亲
胡 适 学习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
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习方法:和谐学习法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
性、特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质问( ) 广漠( ) B.野蛮( ) 绰号( ) ....
C.掷钱( ) 摹画( ) D.抽屉( ) 嬉戏( )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合作交流 1、理清文章结构
2、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的内容。
探究质疑 有志者事竟成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2、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精读品析
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
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
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当堂反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6.“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7.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用原句回答)
有志者事竟成
8.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有志者事竟成
3、我的第一本书
牛 汉
【学习纪要】
1.通过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文体感悟】
作者 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人。中共党员。1943年考入西北大学外语系学俄语专业,1946年因参加民主学生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二年,1949年后历任人民大学研究部学术秘书,东北空军直属政治部党委委员兼文教办公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委员,《中国文学》执行副主编,《新文学史料》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四文学编辑室主任,编审。1995年因胡风一案划为胡风反革命分子被关押二年,直到1979年秋平反。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
著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十余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等七本,诗话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2本。近几年日本、韩国汇编出版了牛汉的诗选集。 《悼念一棵枫树》获1981年-1982年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
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通过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的情感、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对于贫困落后的家乡的独特感受。 内容结构 一.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是我的小学课本。 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父亲带回来很多书。 第三部分(第3—9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第四部分(第10—14)交代和我的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
二、梳理情节
我的第一本书是我的小学课本——它还有一段不同平常的经历——和我一起上学的伙伴的情况
写作特点
1. 质朴的语言,深沉的情感。
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写出了那艰苦的岁月弥足珍贵的父子情、朋友情、与狗的默契和感情。
2. 朴素的语言,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作者从生活中悟道人不能忘本,苦难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一笔人生的财富。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