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水利工程 - 图文

中国历史水利工程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20:08:15

Que Bei

芍陂(Quebei Lake) 古代淮河流域最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南30km。隋唐后因陂址在安丰县(治所在今寿县南)境内,故又名安丰塘。此外,在历史文献中,还有“龙泉之陂”、“勺陂”、“期斯塘”等称谓。 关于芍陂的创建,历史上有2种说法:一说是楚令尹孙叔敖所修,时间约在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前591年)之间;一说是楚大夫子思所建,有人推测可能在楚顷襄王时(公元前298年~前263年)。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芍陂及其水源。建初八年(公元83年),庐江(郡治今安徽庐江西)太守王景亲率吏民修浚芍陂。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馥兴治芍陂。其后西晋初年刘颂、东晋末年毛修之、南朝宋初年殷肃等均修浚过芍陂。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芍陂有较详的记载,芍陂当时有5个水门:淠水至西南一门入陂,其余四门均供放水之用,其中经芍陂渎与肥水相通的2个水门,可以“更相通注”,起着调节水量的作用。隋开皇年间(581年~600年),寿州总管长史赵轨修治芍陂,将水门改为36个。其后屡废屡建,至清末尚有28个。宋明道年间(1032年~1033年),安丰知县张旨对芍陂又作了较大规模的修治。明清两代对芍陂的修治多达24次,但规模都不大。

东晋伏滔在《正淮论》中最早提到芍陂的灌溉面积是“龙泉之陂,良田万顷”。其后,屡有变化,自1万余顷至数千顷不等,北宋时达到4万顷。芍陂的周长也有变化,北魏时是120里,唐宋时最大,达324里,清末仅50余里。芍陂淤塞的原因主要是豪强地主占湖为田。明成化(1465年~1487年)以后,占湖为田的情况日益严重,人陂渠道湮废,水源减少,终使湖泊大部分变成田地,湖体缩小。此外,淠水等河的来沙及黄淮泛滥也导致湖泊的淤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芍陂进行了综合治理,开挖淠东干渠,沟通了淠河总干渠。芍陂成为淠史杭灌区的调节水库,灌溉效益有很大提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etao guguanqu

河套古灌区(ancient irrigation area in Hetao) 黄河后套的引黄古灌区,又称后套八大渠。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南临黄河,北界乌加河,自西而东是:永济渠(又名缠金渠)、刚目渠(又名刚济渠)、丰济渠(原名中和渠)、沙河渠(又名永和渠)、义和渠、通济渠(原名老郭渠)、长济渠(又名长胜渠)和塔布渠(原名塔布河)等。不同时期渠系常有调整,各渠都自黄河引水,退水到乌加河。河套地区水利开始于汉武帝元朔年间(约公元前126年左右),唐代曾在此开辟陵阳渠等,清乾隆以后本区水利又进一步发展。道光五年(1825年)开缠金渠,渠口在黄河向东转弯处,渠长60里,有五大支渠,灌溉今杭锦后旗、临河市地771顷;咸丰中开刚目渠,渠长70里,灌田255顷;光绪中开丰济渠,长90里,灌田315顷;沙河渠长85里,灌溉田770顷;义和渠长83里,灌田82顷,退水人乌加河后,灌溉乌拉特前旗地1731顷;同治八年(1869年)开通济渠,长102里,灌田45顷;咸丰七年(1857年)开长济渠,长109里,灌田212顷;道光三十年(1850年)大水冲决而成的塔布渠,长97里,灌田50顷。后3条渠道另外合灌1420顷。以上8条渠道合计灌溉5651顷(见图),全河套灌区总计灌溉面积9000余顷。这些渠道都由民间私人组织开凿,开一渠有历十多年或几十年的,主要依据技术人员的经验,缺乏科学的测量和规划,进口缺乏控制,引水量决定于黄河水位高程和主流流向,渠道比降过缓,清淤工程量很大。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任命贻谷为督办垦务大臣,强行将河套渠道和沿渠田地由国家赎买,统一了灌区管理,进行了较大规模整顿,灌溉面积增加,订立了收取水费制度,灌区维修经费得到一定保证。

河套灌溉用水的水源,有春水(消冰水)、桃花水(三月水)、热水(四月水)、伏水、秋水、冬水之分。伏水以沃,灌溉效果最好,秋水次之,春水最差,冬水则用以冲刷渠道,减少清淤量。引水渠口形式因地制宜,位于上游的渠口,因河水位较高,渠口避免直接迎溜,只引“倒漾水”;位于下游的渠口则需加设引水坝;而中间的渠口,设于凹岸下游即可。

开发河套灌区的过程中,在民间涌现出一批水利技术专家。清代开渠比较著名的有甄玉、侯应奎、郭敏修和王同春等,其中王同春(1851—1925)最为有名。他是河北邢台人,没进过学校,12岁逃荒到河套。他勤劳、善思考,经他主持

和参加开凿的大干渠就有义和渠、丰济渠、沙河渠、刚目渠等。当时没有测量工具,他用夜灯火和下雨时水流方向测量地形,用物候和经验预测水情。1914年农商总长和导淮督办张謇聘他为水利顾问,并共同商讨过开垦河套和导淮计划。1925年冯玉祥曾请他主持后套水利技术工作。

民国年间河套水利又有发展。据1935年资料,当年有十大干渠之称,加上诸小渠,总计灌溉面积约200万亩。(1949年以后的后套灌区情况参见河套灌区) Jinghang Yunhe

京杭运河(Grand Canal) 自北京起,途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5省(市)至杭州止的运河。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近1800km,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

开凿简史 春秋时期,中国就开始开凿沟通各流域的运河(参见中国古代运河)。隋代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汴渠)、邗沟和江南运河组成的南北大运河,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隋、唐、北宋三代南北交通的干线。元代统一全国,建都大都(今北京),着手建设以大都为终点的南北运河。至元十三年至二十年(1276年~1283年),修济州河,自济宁至安山(今黄河南岸)。南方来船由泗水入济州河到东阿人大清河(位山以下黄河河道)出海北上,至天津人内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修会通河,自安山到临清接卫河,南方来船可人会通河直接经卫河北上。后来,济州河与会通河合称会通河。至元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292年~1293年)修通惠河,自北京北白浮泉引水人北京城,再开河至通州接北运河,至天津接南运河(临清以下为卫河)。这样,由北京经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可至济宁,再沿泅水河道至徐州入黄河,沿黄河顺流至淮安入邗沟(淮扬运河),经扬州至瓜洲,过长江至镇江人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至此,京杭运河全线贯通(图1)。

明、清两代,京杭运河是国家的主干运输线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修和管理。永乐九年(1411年),于山东汶河上筑戴村坝,引汶水至南旺人运河南北分流,解决了会通河段水源缺乏的问题。永乐十三年(1415年)修清江浦运河自淮安至鸭陈口(今淮阴西),将淮扬运河北口由淮安转为今淮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修南阳新河,北起济宁以南的南阳镇至徐州以北的留城,将原昭阳、独山诸湖西的运河线路改在湖东,避开黄河泛滥的影响。至天启五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1625年),开洳运河,自夏镇(今微山县治)至宿迁,避开徐州至宿迁的一段黄河航行的风险。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开中运河,自宿迁至清口,河身紧邻黄河左岸与黄河平行,船舶避开在黄河中航行的风险,至清口过黄河即可人淮扬运河,使运河河道完全脱离黄河(图2)。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历史水利工程 - 图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Que Bei 芍陂(Quebei Lake) 古代淮河流域最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南30km。隋唐后因陂址在安丰县(治所在今寿县南)境内,故又名安丰塘。此外,在历史文献中,还有“龙泉之陂”、“勺陂”、“期斯塘”等称谓。 关于芍陂的创建,历史上有2种说法:一说是楚令尹孙叔敖所修,时间约在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前591年)之间;一说是楚大夫子思所建,有人推测可能在楚顷襄王时(公元前298年~前263年)。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芍陂及其水源。建初八年(公元83年),庐江(郡治今安徽庐江西)太守王景亲率吏民修浚芍陂。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馥兴治芍陂。其后西晋初年刘颂、东晋末年毛修之、南朝宋初年殷肃等均修浚过芍陂。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芍陂有较详的记载,芍陂当时有5个水门:淠水至西南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