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经济学教案
(3)汇率的变化率是由本国通货膨胀率与外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决定的。 3、案例演示
4、用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表述 三、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验证
西方学者的大量统计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在短期内高于或低于购买力平价的偏差经常发生,并且偏离幅度很大。 2、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还是比较合适的。
3、在通货膨胀十分高涨的时期,特别是恶性通胀的情况下,汇率和价格的变化较为明显的一致,购买力平价的有效性较为显著。
通过以上的分析,归结到一点:购买力的平价一般并不能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
四、实际汇率
1、实际汇率的含义 2、实际汇率的意义
五、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
第一,在所有的汇率理论中,购买力平价是最有影响的。 第二、购买力平价理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汇率决定理论。
第三、购买力平价学说开辟了从货币数量角度对汇率进行分析的先河。
第三节 利率平价理论
一、利率平价理论的观点
远期差价由两种货币的利率差价决定的:高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贴水(远期贬值),低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升水(远期升值)。
二、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抛补的利率平价
(二)无抛补的利率平价
三、对利率平价理论的评价
1、意义:说明了利率、汇率、远期外汇市场、即期外汇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缺陷:
(1)没有考虑交易成本;
(2)资本流动不存在障碍的假定不具有现实性;
(3)套利资金规模无限的假定不具有现实性,因此套利行为未必能使市场达到使利率平价成立的程度。
*第四节 货币模型
一、弹性价格货币模型 二、粘性价格货币模型
第十四章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收支调整的主要理论:弹性论、吸收论、乘数论及货币论的内容及评价,扎实掌握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论,了解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和吸收分析法。
第一节 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论
一、弹性论的产生及其假设条件 1、基本思想
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运用汇率与价格的变动对经常项目失衡进行调节。由于这一调整机制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关系密切,所以被称为弹性论。
2、代表人物 3、基本假设
(1)不考虑资本流动和非贸易收支,国际收支就是贸易收支; (2)贸易收支起初平衡;
(3)利率、国民收入等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量的影响; (4)贸易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 二、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不同影响 1、价格效应 2、贸易量效应
三、马歇尔—勒纳条件
西方汇率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表明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则会引起本币贬值,本币贬值会改善贸易逆差,但需要具备的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必须大于1,即 | ηX + ηM | ﹥1(ηx与η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
四、货币贬值的J型曲线效应 1、J曲线效应
汇率变化后的一段时期内,贸易收支并不能立即发生预期的变化,而是表现为一个向相反方向变化的过程,其后,汇率变化的正向效果才会反映出来。
2、时滞效应
认识时滞、决策时滞、生产时滞、取代时滞和交货时滞 五、对弹性论的简要评价
1、忽略了资本流动,实际上,汇率变动对资本帐户有重要影响;
2、弹性理论只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实际上,贬值与贸易数量的变动存在时滞;
3、弹性理论分析了货币贬值后初始阶段的价格,而没有考察继发的通货膨胀;
4、弹性分析的局部均衡方法具有局限性,“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是不对的。通胀、国民收入、利率等都在变化。
第二节 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论
一、凯恩斯的乘数原理与收入调整机制 (一)封闭条件下的乘数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外贸乘数 (三)开放经济中的收入调整机制 二、吸收分析法
(一)分析的假设条件 (二)吸收论的主要内容 (三)对吸收论的简要评价
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论
一、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货币分析法源于古典学派英国大卫?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的自动调节论。货币分析法的现代复兴始于米德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研究。这一理论把国际收支的任何逆差或顺差看作是它本身的直接纠正方法。
二、货币分析法的特色
1、货币论将国际资本流动也作为考察对象,强调国际收支的综合差额 ,而非贸易差额。
2、传统理论注意对线上项目的分析,二货币论则主张从线下项目分析,视线上项目差额为线下项目交易的结果。在货币论看来,线下项目交易即国际储备额的变动,进一步来看是货币市场均衡的结果。
三、货币分析模型
货币需求方程,Md = KPY ,货币供给方程,Ms = m(D + R)。假设最初的货币市场是均衡的,即 Md = Ms,即,m(D + R) = KPY ,由于K、P、Y 均不变,所以,dR = -dD。
四、货币分析法调整国际收支 (一)固定汇率制下 (二)浮动汇率制下
五、对货币分析法的评价
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要扎实掌握固定汇率下的分配法则、浮动汇率下的内部平衡原理,掌握资本流动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所受到的限制,了解在不同冲击下两种汇率制度对经济稳定的影响,了解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及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米德冲突、斯旺曲线和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难点是斯旺曲线。
第一节 内外平衡与政策工具
一、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含义 1、含义
内部均衡:国民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
外部均衡: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 2、内外均衡之间的关系:内外均衡的一致或冲突。 (1)狭义的内外均衡冲突: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提出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内外冲突问题。
(2)广义的内外均衡冲突:
在一般情况下实现某一均衡目标的努力对另一均衡目标的干扰或破坏这一现象。
二、政府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平衡的政策手段
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工具,宏观调控称为“需求管理”。 1、需求增减型政策:主要调节社会需求的总水平。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2、需求转换型政策:主要调节社会需求的内部结构。 汇率政策,直接管制政策。 三、丁伯根法则
一国所需的有效政策工具数目至少要和所想要达到的独立的经济目标数目一样多。
四、蒙代尔的政策指派原则
认为应该根据比较优势原理指派各种政策工具,即每个政策工具都应用于它有着相对最大效能的政策目标。
即:财政政策——稳定国内经济;货币政策——稳定国际收支。
第二节 固定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的平衡:蒙代尔模型 (一)国际收支均衡线 — BP曲线 1、BP曲线的含义
BP曲线是满足国际收支平衡的各种i(利率)与Y(国民收入)的组合。 2、BP曲线的推导 3、结论
(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从货币金融角度为主对开放经济进行宏观分析的基本框架。
IS-LM-BP模型,在开放经济下,财政、货币、汇率等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对经济内部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和经济外部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实现内外平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有义务在固定的汇率水平上按市场要求被动地买进卖出外汇,因此外汇储备量完全受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政府不能控制货币供应量。由国际收支因素导致的货币供应量的波动,是固定汇率制下经济调整的一般机制,是理解这一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效力的关键。
三、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货币政策分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