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庄子选读纲要
林希逸曰:滑疑,言不分不晓也,滑乱而可疑,似明而不明也。耀,明也。圣人之心其所主者未尝着迹,故其所见之处,若有若无。图,欲也,言圣人之所欲者如此也。(第30页)。
蒋锡昌曰:图借作啚。(陈译,70页)依此说,则滑疑之耀,乃圣人之所欲去者也。(参陈译 40页)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林希逸曰:所以去其是不用而寓诸寻常之中,此之谓以明。(第30页)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郭象注曰:今以言无是非,则不知其与言有者类乎不类乎?欲谓之类,则我以无为是,而彼以无为非,斯不类矣。然此虽是非不同,亦固未免于有是非也,则与彼类矣。故曰类与不类又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也。……(郭释 1/79)
林希逸曰:此段又自?为是不用?一句中是字生来,故曰与是类乎与是不类乎?……以其类者与其不类者易地而看,则见类与不类皆相类矣,其意盖曰把他做我看,把我做他看,则见我与他一般,故曰与彼无以异矣。(页31)
王夫之曰:?是?者指道而言。(13/109)又曰:?是?谓此理。不欲指言之,但曰此。自谓今所言者,未知合乎无言之道否?则亦儒墨之类而已。虽然,故试言之。防人摘己而先自破之。(13/108)
陈鼓应先生曰:显然,庄子早已自觉到别人会向他提出这一层诘难。他便自己先说了出来。虽然庄子并不辩解自己所发的言论不同于众,但他的言外之意,却提示出他所发的一段言,乃是?言无言?——即意味着他所发的言论,并非成心的作用,乃是真心的了悟。(《老庄新论》,第141页)。
陈鼓应先生又说:庄子?在这里,把问题转到本体论方面。庄子探问宇宙的真相,追溯宇宙的起源。……以此拉开了一个无穷的时空系统。?(《老庄新论》,第141页)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林希逸曰:以混然之一与此名一之言,自是两个,故曰一与言为二,既有此二矣,又有?一与言为二?一句,则成三个矣。自此三个但管生将去,自千而万,自万而兆,直至巧于历者亦算不尽,而况凡常人乎?(页33)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
林希逸曰:此段又自是字上生起。有封,即有彼我也。有常,有主也。至道、至言本无彼此,因人心之私有个是字,故生出许多疆界。畛,疆界也。(页34)
道未始有封,有封者非道。老子曰:?失道而后德?(38章)于是言?八德?。 八德者,畛也。有畛则有封。畛即封也。人处封畛中,又如何逍遥游?
陈鼓应先生说:人就是这样怪异的东西,一方面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断地给自己制造出数不清的格子框住自己。(《老庄新论》,第142页)
林希逸说:?才有分辨,便是无见识处。?(页35)
9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五者能不忘,则可近于道矣。
《庄子·杂篇·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陈译 725页;郭释 4/944)
葆光。
林希逸曰:葆,藏也,藏其光而不露,故曰葆光。(页36)
王夫之曰:怀之,斯其光葆矣。葆之者,非为封为畛,据为己德也,无不在吾所葆之中,故曰天府。(13/112)
潘雨廷先生曰:夫葆光犹两行,曰天府者犹天钧。然两行之天钧,间有达者之知;此葆光之天府,已知止其所不知。故葆光之象,注焉不满,酌焉不竭,非器之谓也。(《庄子析文》,第175页)
成玄英疏曰:三子,即三国之君也。言蓬艾贱草,斥鷃足以逍遥,况三国虽卑,三子足以存养,乃不释然,有何意谓也。(郭释,1/90)
王夫之曰:若三子存乎蓬艾之间,而与较是非,则尧与蓬艾类矣。(13/112)
啮缺问于王倪,三问三不知。
林希逸曰:此段又自?知止其所不知?上生来,又自前头?是?字上引来,所以道只是一片文字。啮缺同是之问,王倪不知之对,便即是知止其所不知。……既曰吾恶乎知之,又曰虽然,尝试言之,此皆转换妙处。知之非不知,不知之非知,此两句发得知止其所不知,又妙其意,盖谓不知便是真知也。(页38)
王倪反问啮缺。(孰知正处?孰知正味?孰知正色?)
林希逸曰:王倪反问啮缺之?三节皆为是非物我之喻,故结之曰:自我观之,仁义之分,是非之论,纷然而淆乱,亦犹处。味、色之不同,又安可得而辩!?(页39)
王倪曰:“至人神矣!??”
林希逸曰:王倪即至人也。神矣者,言其妙万物而无迹也。不热、不寒、不惊,即游心于无物之始也。死生之大且不为之动心,而况利害是非乎!(页39)
王夫之曰:物论之不齐,依于仁义;仁义之辩,生乎是非;是非之争,因乎利害;利害之别,极于生死。生死者,知之生死,(王敔案:有知则谓之生,无知则谓之死。)而非天之有生死也。(13/114) 林希逸曰:此因至人又发圣人之问,且就此贬剥圣门学者。(页39)
自?予尝论汝妄言之?至?而以是相蕴? 这一小节问题颇多。
句读问题:?汝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或作?汝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 林希逸(40页)、陈鼓应(85页)主张前者,郭象注(上/51)、王夫之(13/115)、郭庆藩(1/100)主张后者。 林希逸曰:奚,何如也??(40页)王夫之曰:?奚,犹言何不也??(13/115)
?众人役役……而以是相蕴?解说亦异。林希逸曰:众人迷于世,故役役然。圣人以不知知之,则浑浑然犹愚芚也。愚芚,无知之貌也。参,合也,合万岁而观,止此一理,更无间杂,故曰一成纯。万物尽然者,言万物各然其所然,人人皆有私意。所以天地之间,自古及今,积无限个是字,故曰以是相蕴。相蕴者,犹言相积相压也。(页40)
陈鼓应先生则说:?万物都是一样,而互相蕴含于精纯浑朴之中。?(陈译 87页)
10
生无可悦,死无可悲。人生若梦,人生是梦。?予谓汝梦,亦梦也。?
“化声之相待??所以穷年也。”
郭象注曰:?是非之辩为化声。夫化声之相待,俱不足以相正,故若不相待也。? 又曰:?和之以自然之分,任其无极之化,寻斯以往,则是非之境自泯,而性命之致自穷也。?(郭释,1/109)
林希逸曰:声,言也。化声者,谓以言语相化服也:相待者,相对相敌也。若以是非之争,强将言语自相对敌而求以化服之,何似因其所是而不相敌耶?故曰若其不相待。此二字下得最奇特,?若其?犹?何似?也。不相待而尚同,则是和之以天倪,侭可游衍,侭可穷尽岁月,故曰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因之,顺之也;曼衍,游衍也;穷年,犹子美所谓?潇洒送日月?也。(页43)
王夫之曰:?化声者,本无而随化以有者也。怒者为谁,则固不可知也。?(13/118)又曰:?若其二字,两疑之词。??曼衍,无极也?。(13/117)
“何谓和之以天倪???”
郭象注曰:?天倪者,自然之分也.?又曰:?是非然否,彼我更对,故无辩。无辩,故和之以天倪,安其自然之分而已,不待彼以正之。(郭释,1/109)
林希逸曰:倪,分也,天倪之所以和者,因是而已。是与不是,然与不然,皆两存之,即前之两行也。才以为是,才以为然,则又有个不是不然起来,便有是非之争也。(页43)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郭象注曰:夫忘年故玄同死生,忘义故弥贯是非。是非死生荡而为一,斯至理也。至理畅于无极,故寄之者不得有穷也。(郭释1/110)
林希逸曰:?年义既忘,则振动鼓舞于无物之境。此振字,便是逍遥之意。既逍遥于无物之境,则终身皆寄寓于无物之境矣。?(页43)
王夫之曰:?此明有待无待之不可知也。?(13/119)既不可知则不必辩矣,其是其非亦不必辩矣。
王夫之曰:?于篇终申言物化,以见是非之在物者,本无已信之成形。梦也,觉也,周也,蝶也,孰是孰非?物化无成之可师,一之于天钧,而化声奚有不齐哉?此以夺儒墨之所据,而使荡然于未始有无之至齐者也。?(13/119)
3养生主
陈鼓应先生说:?《养生主篇》,主旨在说护养生之主——精神,提示养神的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文分三节。
林希逸曰:?知,思也,心思却无穷尽。以有尽之身而随无尽之思,纷纷扰扰,何时而止。?又曰:?已而为知者,犹言人明明而知,故故而作也。?(页48)
11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则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林希逸曰:?此数句正是其养生之学,庄子所以自受用者。为善无近名者,谓若以为善,又无近名之事可称;为恶无近刑者,谓若以为恶,又无近刑之事可指。此即《骈拇篇》所谓‘上不敢为仁义之操,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页48)
王夫之曰:?奇经八脉,以任督主呼吸之息。?又曰:?身前之中脉曰任,身后之中脉曰督。督者居静,而不倚于左右,有脉之位而无形质者也。缘督者,以清微纤妙之气循虚而行,止于所不可行,而行自顺,以适得其中。?(13/121)
陈鼓应先生说:?缘督以为经,指的就是人应否定传统礼教的束缚,顺着自然之?道?作为养生的根本原理。(《老庄新论》,第149页)
林希逸曰:庖丁?捨刀而对,谓其技自学道得之,而后至于技,非徒技也。?(页50)此说与众家有异。
林希逸曰:此事(或作?意?)盖言世事之难易,皆有自然之理,我但顺而行之。无所撄拂,其心泰然,故物皆不能伤其生,此所以为养生之法也。(页51)
虽然,每至于族,(林希逸曰:?族,聚也。言牛身筋骨聚会之地也。?页5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林希逸曰:此虽然一转,甚有意味,盖言人之处世,岂得皆为顺境,亦有逆境当前之时,又当委曲顺以处之。人行顺境甚易,到逆境处,多是手脚忙乱,自至丧失,安有不动其心者乎?所以添此一转。(页52)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林希逸曰:此意盖喻人处逆境,自能顺以应之,不动其心,事过而化,其身安于无为之中,一似全无事时也。(页52)
潘雨廷曰:?闻庖丁解牛之言,文惠君得养生焉。读《庄子》之书者,亦能得养生者乎?夫解牛者,杀生也。杀牛之生,以养吾生,其仁乎?况杀之也多,其道乃明,今见于科学实验,仁者为之乎?……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此杀之非所以生之乎?解之非所以脱其物累乎??(《庄子析文》,页177)
陈鼓应先生说:?庄子从宰牛之方喻养生之理,由养生之理喻处世之道。?(《老庄新论》,第149页)
王夫之曰:?故不得已而近右师之刑,勿近樊雉之名。?(13/123)
林希逸曰:始者吾以为其人者,言吾始以老子为非常之人也,今因吊之,乃知其不为非常人也。何者?老子之死,其弟子之哭,无老无少皆如此其悲哀,此必老子未能去其形迹,而有以感会门弟子之心,故其言其哭、哀且慕者,有不期然而言也。天之所受,本无物也,犹以有情相感,则是忘其始者之所受,而遁逃其天理,背弃其情实,如此得罪于天者,故曰遁天之刑。倍与背同。(页54)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林希逸曰:?此三句,奇文也;死生之理,固非可以言语尽。?(页55)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