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 :建构主义认为:把学生臵于真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贴近学生的日
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教学的核心和精髓。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自主地学习化学知识并较好地运用化学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呢?我多年的教研经历与体会是:要注重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
关键词 : 化学 课堂教学 情景创设 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把学生臵于真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教学的核心和精髓。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自主地学习化学知识并较好地运用化学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呢?我多年的教研经历与体会是:要注重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
情境的创设源于教学的需要,但又不同于教材的内容,其创设的核心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适时提出学生熟知但又一时解释不了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这样就能创造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因而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设臵好课堂问题情境,就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创设情境通常建立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选取一些问题,对教学内容不超
出学科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加大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促使学生主动去分析解决,开始积极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讲 “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下边的故事: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上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和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
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 “原来这屠狗妖就是......” 然后担出问题: 1.屠狗妖是什么?2.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教师做个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令学生心生疑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会积极地进行思考,纷纷要求回答问题,最后通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其他相关的例子,大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趣味和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二、注意情境的趣味性,引发学生诱导思维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趣味性强的问题则更能提高学生思维的觉醒水平,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吸取、贮存知识的能力。
例如: “松花蛋中的化学”教学情境设计 【放映】菜场中加工松花蛋的录像。
【教师讲述】星期天,我在菜场看到一个老太太正在用鸭蛋加工松花蛋。同学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在菜场中拍摄的加工松花蛋的过程。当我向老太太询问松花蛋加工的配方时,老太太不肯告诉我,又说是儿子配的,并且好心告诫我不能用手碰,否则手要腐烂的。为了揭开松花蛋加工的秘密,
我买了一些加工原料,在实验室里制成了松花蛋加工原料的浸出液。 【投影】教师在实验室中观察加工原料以及取样、溶解、过滤、装瓶的一组照片。
【教师出示松花蛋加工原料及其浸出液,学生观察】
【教师讲述】松花蛋加工原料浸出液中的成分是什么?开始我也不知道。 (有学生小声地讲:“自己化验”)
化验也得有方向,估计里面可能有什么呀!不然就无从下手。我想:我可以到网上找找资料。我在网上搜寻了有关松花蛋的资料,从搜狐网中找到了13744条信息,下载了一些有用的资料。现在介绍给同学们…… 这是初三化学教师为新课“盐”所设臵的教学情境的片断。教师寥寥数语的描述、生动有趣的录像,以及精心选择的几幅照片,不但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帮助学生复习了有关物质分离的知识,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和实验意识培养,而且提供了教学活动的逻辑脉络,随后的教学活动就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生动地展开,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最后,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教师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松花蛋……整个一节课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其他相关的例子,大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趣味和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三、选择好情境的切入点,充分引导学生思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把握好创设情境的切入点,唤起学生对学过的化学知识的回忆,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点,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思考,建立起新旧知识的比较框架,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知识。 例如:在教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PH值这一节课时,我们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生活中的哪些物质曾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 “糖醋排骨”、“西红柿” 、“苹果”、“酸牛奶”、“橘子”……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凭着自己的经验回答着。教师取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几种食物,又在屏幕上打出一些酸性食品的照片,又问:“它们的酸性强弱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动手将1毫升白醋稀释了十几倍后问学生:“这瓶中的白醋和稀释的白醋的酸性强弱一样吗?你有什么办法来确定这些物质酸性的强弱呢?”
“用酚酞试液。”、“不,用石蕊试液。”
“那好,请同学们来用石蕊试液检验白醋和稀释的白醋哪个酸性强?” 在大家面前,两位同学用试管进行了实验,但所有的同学都呆住了。因为两个试管中的红色几乎一样,同学们面露惊异之色。“看来,我们要用别的方法来区分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对了,用PH的方法。”一位同学不知是预习了还是接触过该知识点,睁着眼睛兴奋地打断了老师的话。
“对,就是常用的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 ……
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实验,逐个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不但培养了思维能力,而且也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把握好情境的层次,深化学生思维
对某些重大疑难点,在学生已学知识仍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时,不能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使其犹如面临思维绝壁前进不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合理设计思维进展的层次,充分挖掘每一个思维阶梯,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空,不妨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地设臵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将整个问题分解为前后相连的几个部分,设计成一连串由浅入深的小问题,并使之构成必然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让学生的思维沿着设计的情境拾级而上,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