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稿
徜徉江南水乡,梦回童年时代,感受诗情画意。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社戏》。 一、说教材
本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同时这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
《社戏》这篇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说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并体会“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品味语言,着重感受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并学习运用多种感官写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本文的人美、景美、情意美,领悟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运用多种感官写景的方法。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
1、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情画意的课堂,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多种形式美读为主,以美读启悟,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美的情境。教师语言诗意化,力求教学语言精练,教学手段多样化,追求教学的诗情画意美。
2、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讨论、探究本课蕴含的人生哲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读到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谈谈自己对生活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1
3、注重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以,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作者——课文之间心灵对话的和谐气氛,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二)学法
1、正确运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认真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有深度的评价。 3、结合具体语段,联系自身生活学习课文;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
4、学习分析人物言行,把握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
(三)教学工具
教学工具主要是多媒体,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四、说学情
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学生都喜欢自己的天真、烂漫的童年,这样的课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其二,面对着带有和自己童年生活相近的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童年的故事。然而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言行分析、把握人物性格。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过程
由于这篇小说篇幅较长,我准备安排两个课时的时间。本次的说课内容为《社戏》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是:
(一)导入新课: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从我们今天要学的鲁迅的小说〈社戏〉中可以看出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给划线的字注音 2、解释词语 3、了解作家作品 ①作者介绍 。
2
②关于社戏
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我已提前给同学布置预习,要求学生首先从课文中勾画出这些生字词的出处,第一遍读字音,读准确,第二遍辨析字形,字义,然后再挑选出两三个词让学生造句组话。由于课前已布置学生预习,字词的读音及解释将交由学生读及讲解,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在发言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对于作者鲁迅先生,学生们先前已经学过他的课文,对作者已经有所了解,所以了解作家作品部分也是交由学生讲解,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
(三)复习关于小说的知识
对于小说的知识,在之前的课文中学生们已经有所学习,复习小说的只是主要是巩固学生们的文学常识。
(四)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这一部分分为两个环节,一是速读课文,二是问题抢答,强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六个:(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鲁迅,你还学过他哪些作品?(2)课文围绕看戏写了哪些人物?(至少说出4个)(3)课文所展示的是哪个地方的风情?(4)课文所写的事情发生在哪个季节?(5)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个故事情节?
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抢答的问题设置得较为简单,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由浅入深,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后面环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3、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围绕中心情节“看社戏”写了哪些事情? 这一环节的内容,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课堂上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这一特色,老师在旁引导、组织。 (六)拓展延伸
1、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这一部分是对课文内容深一步的学习,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目标。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采取小组交流学习,探讨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解决。 六、板书设计
3
主 要 情 节
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戏。 ⑤赵庄看社戏。 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⑦六一公公送豆。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圈点批注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如体现人物性格、景物描写等句子。 根据中考考纲,字词作为中考必考的考点,在学习中应该加以重视,布置学生课后抄写生字词,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字词的音、形、义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为写作积累词汇。所以抄写生字词的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圈点批注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则是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精读细读课文,为下一课时“赏析人物、品味语言”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八、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写出了孩子之间的纯真,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厚道,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经验的通感: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新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
教学这课时,学生的热烈反应让我明白,语文课教学无定法,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和引导学生阅读,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如果一定要说有一点点成功,那就是尝试的结果。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