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某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重庆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和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
1.体育本体产业呈现出良好势头
重庆市体育本体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企业冠名、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将群众基础广泛的运动坚决的推向市场。1997年底止,已有27个体育项目推向市场,2000年达到30个。目前,全市体育局系统管理的社会投资体育的企业共746家,比1998年增加426家,全市体育产业产值3.68亿元,上缴税费857万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80%和42%。体育产业从业人员1万2千人,比1998年增加2000人。二是通过奖杯冠名、纪念品开发、标志产品出售、场地广告等把大型体育竞赛推向市场。1998年至1999年共筹集资金800余万元,在政府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98世界杯拳击赛、99亚俱杯足球
赛、四国女排邀请赛、亚洲举重锦标赛等重大国际赛事。三是体育彩票发行顺利。目前为止,全市体育彩票共发行1.12亿元,利用彩票公益金近300万元,在全市建立34个全民健身工程,切实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29 -
“重庆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体育产业相关数据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199819992000
体育企业数量(家)体育产值(百万元)上缴利税(万元)2.体育相关产业及其服务部门有所发展
体育广告、体育服装器材、体育报刊、体育标志产品、体育纪念品等的开发和发展开始起步。如体育服装1999年实现产值250万元。同时,市体育装备中心及相关设计室、宾馆及旅游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1999年底,全市体育局系统体育产业实现产值4700万元,比1998年增长16.5%。
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30 -
“重庆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重庆体育局体育产业产值(万元)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199819992000
3.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早,1984年为解决职工子女就业,开始从事体育器材经营和开展有关咨询服务。但发展步伐缓慢。体育产值只占生产总值的0.17%,低于全国1%的平均水平,在全国居于22位。人均体育消费8元,大大低于全国23元的水平。体育转播、冠名权等无形资产利用不充分,体育用品缺乏规模和品牌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自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年产值平均6%的增长速度居于全国前列。重庆体育产业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说,重庆体育产业正在经历一个从无到有,步入高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同时,体育产业的“缺血”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重庆市对体育产业的投入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政策,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重庆体育产业发
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31 -
“重庆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展的瓶颈。由于经费不足,至使各区县体育馆建设达标率低,等级不高。1998年以来,重庆市财政每年投入经费为3千万元,而同期北京为1亿元,上海为1.5亿元,天津为8千万元,四川为6千万元。优秀运动员的人头经费,重庆为每年1.85万元,上海、江苏为3万元,四川为2.5万元。随着体育运动器材价格的上升,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普及,3千万元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工资开销和现有场馆的维护。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已经成为发展我市体育产业的一个重大课题。
与其它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天津)相比,明显偏低,即使与西部的四川也存在差距,因此,从财政增加资金用于体育产业,已无太大空间。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重庆市委与体育局提出:“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了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体育产业,有关体育行政部门要充分提供咨询、服务、优惠政策等条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体育产业良好前景的鼓舞下,1996至1998年全市有社会投资经营性体育项目27个,320家,注册资本10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
重庆市政府在“十五”规划中提出,“要不断扩大社会集资在体育设施中的比重,走财政拨款和市场开发相结合的路子,通过社会化和群众办体育来完善体育设施”。特别值得一
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32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