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单元《酸和碱》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
2019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单元《酸和碱》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
第十单元《酸和碱》科学探究题
1、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研究。
【实验一】对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中和反应,如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要证明它们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可通过如下实验来进行。
将稀盐酸逐滴匀速加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化仪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温度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1、图2所示。
图1、图2均能证明中和反应发生了,图1能证明中和反应的判断依据是 。由图2还能得出的其他结论是 。
【实验二】取少量难溶的氢氧化镁置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得到浑浊液,再加入稀盐酸,若观察到 现象,就可说明反应已经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反思】在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后,意外发现有气泡产生,同学们认为产生意外现象是因为 而变质,变质后的物质和盐酸反应生成了 气体。 【实验三】用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证明酸与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
(1)在试管①和②中加入等质量的无水硫酸铜粉末,并在试管②里加入一些固体氢氧化钠和无水醋酸与无水硫酸铜粉末混合,一段时间后试管②中无水硫酸铜粉末先变蓝,说明有水生成,从而证明中和反应发生了。
(2)小艺认为上述对照试验不能证明酸与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小艺的理由是 。你认为应怎样改进试验? 。
【实验四】利用图2所示的原理来证明酸与碱可以发生中和反应。
(1)在盛有10mL浓硫酸的烧杯中倒入5mL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温度迅速上升,由此证明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小涵认为该实验不能证明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小涵的理由是 。
(2)该实验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 答案: 解:【实验一】
图1能证明中和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pH由大于7变成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 由图2还能得出的其他结论是中和反应放热。
故填:溶液pH由大于7变成小于7;中和反应放热。 【实验二】
取少量难溶的氢氧化镁置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得到浑浊液,再加入稀盐酸,若观察到浑浊液变澄清,是因为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OH)2+2HCl=MgCl2+2H2O。 故填:浑浊液变澄清;Mg(OH)2+2HCl=MgCl2+2H2O。 【实验反思】
1 / 15
2019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单元《酸和碱》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
在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后,意外发现有气泡产生,同学们认为产生意外现象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故填: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实验三】
(2)小艺认为上述对照试验不能证明酸与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小艺的理由是也可能是硫酸铜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
改进方法:两支试管中充满氮气后密封,再观察现象。
故填:也可能是硫酸铜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两支试管中充满氮气后密封。 【实验四】
(1)小涵的理由是浓硫酸溶于水放热。 故填:浓硫酸溶于水放热。
(2)该实验可能造成的危害是液体飞溅,发生安全事故。 故填:液体飞溅,发生安全事故。
2、某研究性课题小组对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中和反应进行了如图1探究:
Ⅰ.(1)甲同学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够发生反应,设计并完成了如图1所示实验,则X溶液是 ;溶液中使其变红的微粒是 。
(2)乙同学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通过分析可知,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会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30s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
Ⅱ.丙同学为了验证上述实验,也将盐酸滴入某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现有气泡产生,他认为该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变质原因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取变质后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变红;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红色没有褪去,则取变质后的溶液中溶质成分为 (写化学式)。
Ⅲ:为了测定该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丙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
2 / 15
2019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单元《酸和碱》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
已知分液漏斗中装有10%的稀盐酸,装置内试剂均足量。 【实验步骤】
①按如图3连接好装置后,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关闭K1和K2,向B装置中加入100.0g该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忽略原装置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影响);
③打开K2,向锥形瓶内滴加盐酸,直到B中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④打开K1关闭K2,通入一段时间空气,至装置C中不再产生沉淀为止; ⑤将装置C中的固液混合物过滤、洗涤、烘干后称得固体质量为5.0g。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①A装置的作用是 。
②若缺少步骤④,则测定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③利用实验数据,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 【实验反思】
①有同学提出,图3装置不变,可以分别称量装置C反应前后的质量,其差量为装置B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经进一步计算可求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意见? (填“同意”或“不同意”)请说明理由 。
②下列各项措施中,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 (填字母)。 A.缓缓滴加稀盐酸
B.在装置A、B之间增加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C.在装置B、C之间增加盛有饱和 NaHCO3的洗气瓶
答案: 解:Ⅰ、(1)根据图1酸碱中和反应的颜色变化,溶液先变红再变无色是用了指示剂的原因,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变红的指示剂为酚酞试液。能使其变红的微粒是氢氧根离子;故答案为:酚酞试液;OH-;
(2)根据图2-A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在反应结束前,温度是逐渐升高的。所以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
3 / 15
2019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单元《酸和碱》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
根据图2-B可知,在反应进行中,溶液的pH值小于7逐渐到大于7,得出此反应是往盐酸溶液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在约45秒时,溶液pH=7,反应恰好完全。题目30秒,此时反应没有结束,溶液pH<7,溶液呈酸性,所以溶液中剩余的盐酸,同时由于反应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填:放出;HCl、NaCl;
Ⅱ、根据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2NaOH+CO2=Na2CO3+H2O;
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呈中性,取变质后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变红;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红色没有褪去,说明还含有氢氧化钠,即变质后的溶液中溶质成分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故填:Na2CO3、NaOH; Ⅲ、【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①根据各实验装置,可分析,此实验是B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碳鼓入C装置完成实验及数据的测定。为了使B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进入C装置,用空气促使气体进入,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影响到C装置的数据测定。所以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故填:使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完全被Ba(OH)2吸收;
②若缺少步骤④,即反应停止后就停止通入空气,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无法全部进入吸收装置C,测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会偏小,测得碳酸钠的质量会偏小;故填:偏小; ③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由化学方程式可Na2CO3+2HCl=2NaCl+H2O+CO2↑、CO2+Ba(OH)2=BaCO3↓+H2O可知: Na2CO3-----CO2------BaCO3 106 197 x 5.0g
x=2.69g
该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
故填:2.69%;
【实验反思】①C装置的Ba(OH)2会吸收B装置中盐酸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从而使C装置的反应后的质量增重;或者从左到右的气流会带走反应生成的部分水蒸气,对C装置反应后的增重的质量有影响,使结果不准确。故答案为:不同意;Ba(OH)2溶液吸收盐酸中挥发出的HCl气体或气流带走Ba(OH)2溶液中的水蒸气,都会导致Ba(OH)2增重测定不准确;
②本题的原理在于测量二化碳的质量从而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因此提高准确度就是要使得二氧化碳的质量更加精准:
A.缓缓滴加稀盐酸,可以避免反应太块,导致生成的二氧化碳气流流速过快,引起二氧化碳不充分吸收,可以提高准度;
B.在装置A、B间加浓硫酸,可以除去水蒸气,但对于本题测定二氧化碳的含量无影响,不会提高准确度; C.挥发出来的HCl进入盛有 NaHCO3溶液的洗气甁,NaHCO3+HCl=NaCl+H2O+CO2↑使得生成的二氧化碳偏多,造成误差,不可以提高准度。 故选:A。
3、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得出有关结论。 【设计实验】
(1)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如图1):
4 / 1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