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4.2 建构主义理论和科学教育改革 - 图文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联结过程。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地是信息的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地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通俗地说,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突出以下几点:
1、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认为学习者在教学前对所要学习的材料已存在有许多先前的概念,学习者学习新的材料的时候并非是一张“白纸”,存在于学习者脑海中的相关概念有多也有少,存在个别的差异,而新知识的学习则是在这存在个别差异的先前概念之上的。
2、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如前所述,知识并不能像货物一样直接传输给学生。因此,学习科学的概念必须由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再建构自己的意义,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不一定是恰当的。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3、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
学习的发生在于解决认知冲突或不平衡时认知结构所发生的改变。个人的学习被看作新旧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不只是新概念的堆积。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4、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个人理解的质量和深度决定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要鼓励学习者体验多种情境和验证不同的观点。有效的科学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与教师、学习素材以及学习伙伴的互动来进行。学习者、教师和学习伙伴等形成学习社群,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论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疑问,逐渐形成能够在学习社群中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