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4.2 建构主义理论和科学教育改革 - 图文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源
2、维果斯基的思想
(3)维果斯基很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自觉的、系统的知识,而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源
3、皮亚杰学说
皮亚杰学说是当代建构主
义理论的重要来源: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入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即同化;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即原有经验发生顺应。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源
3、皮亚杰学说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比皮亚杰走得更远,—专家研究等都对当。
他们更强调学习中的具体情境性、非结构性,甚至反对学习中的抽象和概括等。另外,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新手今的建构主义者有重要的影响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所关心的首先是知识问题——知识是什么以及知识来自何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容器,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