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1探索勾股定理教案
(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四棱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棱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讨论) (2)如图,将棱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 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
(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棱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公布结果)
我们知道,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一边将棱柱的侧面展开(如图P32图2—14)
我们不难发现:A—→B.是最近的路线。.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三、P33做一做:李鹏叔叔随身只带卷尺检测AD,BC是否与底边AB垂直,也就是要检测∠DAB=90°,∠CBA=90°.连结BD或AC,也就是要检测△DAB和△C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很显然,这是一个需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当刻度尺较短时学生可能想到分段相加的办法量出AB、AD、BD的长度,或在AB、AD上各量出一小段,再量它们为边的三角形的第三边,从而得到结论。
四、随堂练习P33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有一个高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5米,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
1.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是甲、乙的出发点,10∶00时甲到达B点,则AB=2×6=12(千米);乙到达C点,则AC=1×5=5(千米). 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所以BC=13千米.即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
2.分析:从题意可知,没有告诉铁棒是如何插入油桶中,因而铁棒的长是一个取值范围而不是固定的长度,所以铁棒最长时,是插入至底部的A点处,铁棒最短时是垂直于底面时.
解:设伸入油桶中的长度为x米,则应求最长时和最短时的值. (1)x2=1.52+22,x2=6.25,x=2.5 所以最长是2.5+0.5=3(米). (2)x=1.5,最短是1.5+0.5=2(米).
答:这根铁棒的长应在2~3米之间(包含2米、3米). 3.试一试(课本P34)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
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为多少?
我们可以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设水深为x尺,则芦苇长为(x+1)尺,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x+1)2=x2+52,x2+2x+1=x2+25 解得x=12
则水池的深度为12尺,芦苇长13尺. 五、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实际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将它们转化成数学模型.
六、作业
必做:课本P33、习题2.4.1、2、3 选作
七、板书设计 课题
应用举例区 做一做 课堂练习 小结
教学反思: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