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诗歌鉴赏与文言翻译专题训练

诗歌鉴赏与文言翻译专题训练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1:04:28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1.寓情于景 浓重 凄清 孤独寂寞。(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的孤寂感情融于景物的描写中) 2.清新恬淡。(从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征可以品味出这—特点)

3.本曲用笔轻巧,写景细腻,多角度地组织,使佳境叠出,如真如幻,随景赋情,景美情深。

4.本曲通过对美好自然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官场名缰利索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倾幕。本曲的抒情特点是借景抒情。

5.“青山独归远”。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此情可以参照“青山独归远”一句的内涵和对整首诗作的品味中得到)

6.本诗以荷笠之人目送独远归青山的客人为绘画中心,背景设置苍幽富厚:夕阳残照,竹林苍苍,古寺静幽,钟声杳杳,青山远卧,景物远近搭配协调,为诗人的送别创造了独特的意境。(本题答案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有情即可)

7.这些景物,表现了诗人空虚寥落的思想感情。(这三个诗句的描写是三、四联述怀的铺垫)

8.这两句诗正话反说,意思是既然人家嫌弃我,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重用,何苦又要恭勤朝参呢?(“判”既是割舍之辞,又是甘愿之辞)

9.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抱国无门。(诗人的这一思想既可以在前面的“坐不归”中看出,也可以在最后四句的抒情中看出)

10.借景蕴势,直抒胸臆。(前四句托景,后四句抒情)

11.绿竹、庭院、朗月、稀星、飞萤、 水鸟。诗人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听到窗外竹叶萧萧,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对着旷野心事浩茫……从月升到月落,诗人彻夜不眠,真可谓寂孤老倦。

12. 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13. 首联从衰草落笔,推出“悲”字,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写送别情景,仍紧随“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一直围绕“悲”展开,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上。 14.本诗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分手后的凄凉之情。

15.闲情逸致 落寞惆怅。(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在又是一年春好之时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情)

16.本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精。在诗人看来,眼前的明媚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增加思乡的情绪。如“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诗人不想,也不愿看,因为身处江南,神驰塞北,柳花入怀,自然会撩起思乡愁绪。

17.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

13

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18.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19.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 夕阳落照 新月初升。

20.本诗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反映了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21.诗中的早雁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人形象。

22.本诗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表面句句写雁,而实际上句句写人,风婉而细腻,清丽含蓄。 23.“风雨”象征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24.“风雨”象征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25.“官仓鼠”是一个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形象。具体指贪官污吏。诗人的态度是极端愤怒。 26.诗人采用民间口语,譬喻妥贴, 词浅意深,讽刺性强。

27.“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即亡国之后不可能见到故土悲哀之感,是词人“独自莫凭栏”的原因。

28.实际上写以春光归去比喻自身面临的厄运。

29.本词以景起篇,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愁恨交织起来抒叙,语言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30.边塞 乡愁。 31.悲凉 绝望 凄冷 幸福 温暖

32.烘托抒情气氛,增强了审美的厚度。 33.湖山 歌女。

34.本词用大自然的清秀美衬托女性的天真美,二美相互映衬,创造了纯美的艺术境界。 35.“蝶”是眠花卧柳、寻欢作乐的种种风流轻狂浪子的化身。

36.本词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用典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何郎”、“韩寿”的典故增加了词作的文化内涵。词人把蝶加以人格化,借蝶咏人, 把人的“天赋与轻狂”和“为花忙”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 37.透过本词,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不仅有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显示着傲岸、超尘拔俗的鲠直人生。

38.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

39.本曲作者追求的是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之间,心情享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

40.曲作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晴风”“山秀”的空灵疏朗画面,接着又使采药活动中置身大自然的愉悦心情与画面的空灵淡雅融为一体,最后以“湖天风月秋”的淡雅景色对前面的描述进行升华概括,形成了一幅优美空灵的画面。

41.林、山、竹、墙、蝉、草、池塘。(都是夏末秋初的景物) 42.揭示主题,篇末点睛。

43.是一个其身则闲、其心则苦、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续2

1.①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②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2.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②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

14

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3.①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②“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4.①“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②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5.①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②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6.①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②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③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7.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8.(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

9.(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10.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读出了什么?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反衬或以虚写实。(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11.(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12.①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②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13.①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前四句的表现手法有:铺陈、夸张、比喻等。前两句写建国前后四

15

十年,拥地纵横三千里,国势鼎盛,雄冠当时;后两句写凤阁龙楼、玉树琼花,足见国力殷实,财物丰饶。上片前四句描述了一派浩荡壮阔的国运形势;这样写与最后“仓皇辞庙”的亡国形成强烈的反差,为最后抒写亡国之恨铺垫,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表现了中心思想。 ②在亡国的危难之际,因为大臣们都已经逃跑得没有了踪影,所以国君只能落得一个面对教坊宫娥垂泪的结局。通过用逃跑的大臣与镇定自若地演奏哀乐宫娥的对比,意在突出表现亡国之君“树倒猢狲散”的凄凉处境和亡国的悔恨伤心。

14.①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②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15.①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②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16.①露重;秋季;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

②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

17.①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②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18.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滕王阁的位置以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叹;含蓄蕴藉,哀婉低沉;槛外长江空自流。

②帝子应该是滕王,因为阁的名称是“滕王阁”,可知是以其封号来命名阁的。 19. 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②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20.①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消极避世;直抒胸臆;豪迈奔放。

②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却一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21.①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②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22. ⑴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府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⑵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漫游途中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一首小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23. ⑴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淒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

16

搜索更多关于: 诗歌鉴赏与文言翻译专题训练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1.寓情于景 浓重 凄清 孤独寂寞。(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的孤寂感情融于景物的描写中) 2.清新恬淡。(从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征可以品味出这—特点) 3.本曲用笔轻巧,写景细腻,多角度地组织,使佳境叠出,如真如幻,随景赋情,景美情深。 4.本曲通过对美好自然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官场名缰利索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倾幕。本曲的抒情特点是借景抒情。 5.“青山独归远”。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此情可以参照“青山独归远”一句的内涵和对整首诗作的品味中得到) 6.本诗以荷笠之人目送独远归青山的客人为绘画中心,背景设置苍幽富厚:夕阳残照,竹林苍苍,古寺静幽,钟声杳杳,青山远卧,景物远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