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复习资料
少问题:有关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义务教育资金短缺;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辍学率较高;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等等。) 8、《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颁布。
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劳动目的和任务、劳动对象、劳动方式是复杂的) ②创造性;(从劳动对象、内容和方法上看都需要创造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③示范性;(“师者,人之模范也”、“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④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⑤时间爱你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泛性; ⑥集体性和个性性。 2、【师生关系(论述)】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意义: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两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推动着教育过程的发展。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正如赞可夫所说:“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所以,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②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厚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 ④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既有教育内部的、也有教育外部的;既有直接的、业余间接的。归纳如下:
①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教师的期望,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力翁”效应);
教师的领导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教师的智慧(学识、创造性等);
教师的人格因素(性格、气质、兴趣等)。
②学生方面:主要是学生对教育和教师的认识。
③环境方面: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学校领导与老师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必然影响师生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④建立教师威信; ⑤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⑥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5
第八章 课程
1、美国拉尔夫·泰勒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的“评价原 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泰勒原理。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必须回答四个基本 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果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2、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是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
3、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是指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第九章 教学
1、古希腊、古罗马:苏格拉底强调完善人格的道德教育,并在讲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分期,主张体育、德育、智育的和谐教育思想;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主张对儿童进行早期训练,教学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和量力而行,要劳逸结合、给学生以奖励、反对体罚等。
2、近代:中国最初是从日本辗转引进捷克夸美纽斯、瑞士裴斯泰洛齐和德国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清末梁启超提出趣味教学思想;蔡元培强调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助自研”能力的培养,反对单方面的讲授和灌输;陶行知深刻批判“教授论”,认为“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学”的本质含义即为“教学生学”。
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流派的代表,我国的新课改受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很大。 基本主张: ①教学目标;(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 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②非指导性教学过程;(罗杰斯把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为形成促进学生学 习的环境而构建了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包括五个阶段:确定帮助的情景、搜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与抉择、整合。) ③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罗杰斯按照某种意义的连续,把学习分成无意学习和意 义学习。意义学习包括:学习需要个人参与、学习要自我发起、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这种意义学习实际上是一种非指导性学习。) ④师生关系的质量。(罗杰斯认为,教师作为“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促进作用,必须具有三种态度品质:真诚、接受、理解。)
4、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讲读四种方式。
5、教学模式实质上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6、道尔顿制是美国人海伦·柏克赫斯特1920年创建的。它的特点是用学生个人自学代替课堂讲授。优点:强调儿童的个性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但不利于教师发挥作用,不利
6
于学习系统科学知识。
7、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8、预定性评价又称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还未开展以前,教师为了掌握学生发展水平,设定一定评价项目,对学生进行检查、检验的教学活动。
9、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情况进行局部性的检查、测验的教学活动。 1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设计(备课)、课堂教学(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第十章 德育与班主任工作
1、体谅模式:
由英国的麦克费尔首创,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理论假设:
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③鼓励处在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④教育即学会关心;
基于上述假设,麦克费尔坚信:道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因此学校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注意两点:第一,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第二,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表率作用。 2)围绕人际 — 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麦克费尔等人编制了——《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景。 第一部分:《设身处地》。含《敏感性》、《后果》、《观点》三个单元,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经历的各种共同的人际问题设计的; 第二部分:《证明规则》。含《规划与个体》、《你期望的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五个单元,比较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威问题; 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含《生日》、《幽闭》、《悲剧》等六本小册子,向学生展示以历史事实或现实为基础的道德困境。
2、社会学习模式:社会学习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