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
功的学生,就意味着对自己失去了自信。
教师一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朱教授的及门弟子苏静教学不足一年,她的一群十几岁的学生就能背诵100—300首诗词,并能在两分钟内任你命题,写出诗意沛然的佳作来。但苏静却说这本是自然之举,孩子们背诗、赏诗、作诗,正像花丛中的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转,树林间的小鸟婉转地歌唱一样,是一种生命的快乐。是的,潜能在有效开发并结出硕果之时,孩子们所感受到的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
朱永新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认为这是学生生命价值的体认。但有的并不是都如苏静老师一样是在师生共同发展,而是以牺牲教师的生命价值为代价。所以他反对所谓的蜡烛精神,不是将教师的精神与身体透支殆尽,而是应当与学生一样得到呵护。甚至,教师的发展比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教师的快乐,哪来的学生的快乐?没有教师潜力的开发,哪来的学生的潜力的开发?所以,要对老师说:“说你行你就行”,而且不是一次两次地说,而是千万遍地说;不是一天两天地说,而是天天讲。让这一信息根植于教师的心里。而教师一旦拥有了这份自信,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为了激发教师内在的潜力,朱永新教授于2002年6月26日“教育在线”网站发表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明确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写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
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具特色的一个“保险公司”,它在相信人的巨大潜力的同时,又内含了一个“持之以恒,十年不止”这样一个必备的条件。两者的结合,才能到达真正成功的彼岸。
江苏盐城数学老师张向阳是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最早投保者。心存困惑的他,于2002年8月份向朱教授求教。朱教授送给他六个字:“读书,看网,写作。”张向阳老师心领神会,每天笔耕不辍。此前从未发表过作品的他,仅在6个月的时间内,就在“教育在线”上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并在《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50多篇文章。在过去的十个月间,他用200多个夜晚写出了近30万字的教育日记。他在“教育在线”论坛上的签名是:“用我的生命,擦亮新教育之
梦的火花。”他找到了自我成长的途径,具备了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江苏吴江市第一小学费建妹老师曾因打朴克而在当地小有名气。2003年参加新教育实验后,投保于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始尝试写点东西。渐渐地,对写作发生了兴趣,与朴克牌进行了永久式的告别。四个月的时间里,发表了十多篇文章。因其文富有激情,所以被人称之为“激情费小妹”。这激情是潜能开发之后的自然迸射,是获取自信之后的精神收获。
5、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朱教授认为,如果说当今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注意的话,那么,真正对于人类的问题,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文明的进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文明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在我们这一代教育的手里走向衰落。我们经常说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老师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真正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他认为,读书是最好途径之一。
读书与写作应该是人的一种根本性的精神享受,在这种精神享受中获得全面的发展。热爱学习应该是人的生命本性,个体通过学习掌握人类的本质力量,由此体验人生的自由境界。所以一切教育大家在强调读书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写作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写教育随笔,叶圣陶力倡教师写“下水文”,朱永新教授让教师写教育日记。这其间似乎有一种本质的联系。因为没有读书与实践,就不可能产生好的作品。教师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要求学生写作就失去了说服力量。没有教师的潜能开发这一生动的“教材”,也很难激发起学生内蕴的潜能。师生同写日记,无疑创造了一个共同发展的文化环境。只有为个体发展创建一个完美的、高质量的发展环境,并确保这种环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才能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理想发展。这种“环境商数”一旦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商数,就会产生一种始料不及的飞跃。
朱永新先生相信“名师出高徒”这一古已有之的名言,但屈指可数的名师,往往令你投师无门。但他说并非无路可走,人们可以借助一个中介,去聆听名师的教诲。中介,便是富这有文化品位的中外名著。通过这些作品,穿越时空,去索取其思想文化的智慧。从这个角度讲,名师就在你的身边,就教于名师的机会俯拾即是。他说,在读这些作品时,他往往为先贤哲人出奇制胜的警策之语惊叹
不已,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感。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哲人之言,恰与自己所思所想不谋而合,这会令你激动不已,有一种与伟人心灵对话的美感体验,以及生命价值体认的特殊感受。
所以,几乎是每天雷打不动的两个小时读书,成了令朱教授心迷神痴的精神之旅。他说这是父亲送给他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在他年仅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让他每天书写两个小时的毛笔字。这种持之以恒的练习虽未成就一个书法大家,但每天5时起床的习惯却沿袭至今。这比他人早起的时间,就全给了读书。他说,捧读一本好书,很快便将自己带到一个宁静的港湾,不知时间流逝,不知烦琐纷争,惟有将自己融入宇宙自然的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悦。
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可谓一语中的,读书是一道教师必须跨越的坎。所以,朱教授在新教育实验区启动了“营造书香校园”读书工程。要求在小学六年中,师生共读100本课外书;小学生背诵一本中华经典,中学生背诵一本属于美文的英文书。他说,如果背诵了这些书,就会将其精华内化在学生的头脑里,后劲无穷,受益终生。他认为,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他提议设立“读书节”的提案虽然在2003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未能通过,但其志未泯。他说,在以后的政协会上还要继续提交这一提案。
2003年11月于苏州举行的第三届世纪教育沙龙的主题就是“营造书香校园”,与会人员专门就“读书”这一民族发展大计进行了交流讨论。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发表了题为《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的“阅读宣言”,倡导在校园营造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并以此为突破口,建设书香社会,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沙龙组织还审订了《新世纪教育文库》,2004年版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教师阅读推荐书目,讨论了《“营造书香校园”行动计划》(草案)。《计划》祈望看到:“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能捧起一套经典,拒绝粗制,拒绝盗版,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用最精心的阅读,来填实比天空还广阔的心灵;”“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能坐拥一壁藏书,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雨,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每一所中国学校
都能开设一门课程,阅读精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便是“营造书香校园”读书工程受惠的学校之一。他们于2003年夏季举办的为期一个多月的第二届读书节,让“书香”成了校园失传已久的一道最美的风景。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向图书馆推荐一本最受感动的书。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是一张统一格式的“捐书者赠言”与签名,以示对捐赠者的尊重,并希望以此来提示本书新的读者:这是一本某一个高尚者的一次高尚行动,请你尊重并保护这一份高尚。学校还刻制了一枚“万里国际学校中学开架图书专用章”,表明这是一场爱心与文明的传递,请您把它平安地传递给下一个万里人。读书节过后,读书的余香依然不绝如缕。高二“读书节”“书香系列”之“青春吟”诗集已经“出版”,学生的《读书随笔》编辑工作也已准备就绪,可望2004年开学之际问世于校园和展示于“教育在线”。
读书需要良好的环境,也需要条件的便利,因为便利会使读书变得轻松愉快。朱教授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考察中就充分感受到了这种便利所带来的愉悦。比如在美国,你只要持当地人写给你的信,就可以到图书馆借书。还书也无需办理什么手续,尤其是社区图书馆,门口都有一个还书的箱子,顺手将书往里一扔即可。所以,他很希望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供学生随时阅读。这样,既省却了烦琐的借阅手续,又没有了开放时间的限制。有人担心如此状态有可能造成图书的丢失。但朱教授却说:“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即使有的孩子真的把书拿回自己的家里,说明他非常喜欢这本书。孔乙己还说窃书不算偷呢,孩子爱书就更不是什么坏事情了。”
朱教授的意见得到了回应,江苏一些学校开始对此发生兴趣。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在教学楼的每一层都设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图书大角”。放学之后,孩子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这里阅读;有的孩子回家后写完作业想看书了,也会跑回学校阅读。结果,非但学校的书没有少,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家里的书拿到了“图书大角”里。这种没有围墙的“图书大角”让学生在心灵放飞中享受读书的快乐,在心理自然状态中尽情地汲取与古今中外“名师”对话的精神营养。
朱永新教授说,新教育实验的目的不单单让人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智慧。他说,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