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尊研究综述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尊研究综述
包爱丽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
摘要:通过文献综述法,从自尊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尊的研究回顾,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内隐自尊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最早给自尊下定义的心理学家是W.james[1],他在《心理学原理》中给自尊下定义用了著名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指出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某实际成就与潜在能力之比。Coopersmith认为[2],自尊是个体对自己做出的并经常持有的评价,他表达了一种肯定与否定的态度,表明了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国外学者基本倾向于认为自尊属于自我系统的情感成分,是对自我评价性和情感性的体验[3],,国内学者普遍认同这一点。
随着21世纪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自尊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高层次需要。自尊也以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生活的独特作用和贡献而倍受心理学家的关注[4]。大学阶段是个体迅速成长与成熟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独立意识大大增强,他们日益关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表现出强烈的社会需要,其自尊水平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关注大学生自尊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面。国外对自尊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着重从我国10年来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自尊的研究入手,揭示现状,探究影响因素,分析相关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取向。
一 、自尊概述
(一)国内学者对自尊的定义
自尊(self-esteem)也称自尊心,是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直接有关,而且对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有广泛的影响。目前,由于缺乏普遍认同的操作定义,在我国不同学者对自尊有不同理解。
朱智贤[5]认为自尊是社会评价和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顾明远[6]认为自尊以自我意象和
1
对自身社会价值的理解为基础,是对个人的值得尊重程度或其重要性作出的评价。荆其诚
[7]
认为自
尊是自我感觉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胜任愉快值得受人敬重的自我概念。在林崇德[8]看来自尊是自我意识中的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魏运华[9]认为自尊是个体在比较过程中获得的积极的情感经验。黄希庭[10]认为自尊即自我评价感,self-esteem即是self-worth,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张静[11]提出自尊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有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或自爱)两部分构成。这些定义虽各有侧重,但都表明:自尊是一种包含着个体自我认知的价格判断,是个体对自身价值、重要性、意义和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12]。 (二)自尊的分类
自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自尊作了分类,下面介绍几种有影响的自尊的分类。
1.从内容上可分为理想自尊(ideal self-esteem)和现实自尊(real or autual self-esteem )。R.E.Bills和E.L.Mclean(1951)认为现实自尊来自个人期望达到的抱负部分。两种自尊之间的差距越大越焦虑;差距越大,个人无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乃至产生心理疾病。 2. 从来源方式上可分为内在自尊(inner self-esteem)和外在自尊(outer self-esteem)。Hales(1979)认为自的尊由内源和外源两个因素组成,其中内源因素指能力感或效能感,外源因素指他人的赞扬。Tafaraodi和Swann(1995)也认为这两个因素不仅是自尊的影响因素,而且实际上还被个体内化为与之相对应的两种成分而构成整体自尊。他们称这两种成分分别为自我胜任感
[13](self-competence)和自我悦纳(self-liking)。自我胜任感是一种个人效能感(a sense of personal
efficacy),对应于达到成功的行为和能力,而自我悦纳是一种社会价值感(a sense of social worth),对应于来自他人和社会的赞同和接受。
3.从结构上可分为整体自尊(global self-esteem)和具体自尊(specific or differentiated self-esteem)。整体自尊是对待自我的总的积极—消极态度,而具体自尊则是整体自尊表现的局部或部分,如学业自尊、容貌自尊、社交自尊等[14]。 (三)大学生自尊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健康自尊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内部人格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纵观国内外学者对
2
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1.人格因素
胡军生[15]等对师范类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自尊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外向性和处事太低是影响师范类大学生自尊水平的主要人格特质。外向性反映人际情况中活跃、主动、积极和易沟通,轻松、温和的特点,以及乐观积极的心态。高分者在人际交往中表现活跃、积极,擅长与人交往且容易与人沟通,受人欢迎,以及各方面的乐观和积极情绪,他们有着较高的自尊水平。其中乐观与自尊总分,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之间都有显著的相关。乐观的人有着较高的自尊水平,较高的自我肯定和较低自我否定。白丽英[16]等对大学生自尊和人格特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性格外向、活泼开朗、情绪稳定、好强上进、有恒负责、自信敢为、富于想象、自律严谨的大学生更倾于有高的自尊水平;而个性悲观、固执己见、怀疑戒备、紧张焦虑等个性因素则容易导致低的自尊水平。可见,人格是影响大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 2.归因方式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归因影响个体对结果反馈的情感反应,对成绩的期待及后来的成就动机和行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自尊有着不同的影响,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助于自尊的形成,而消极的归因方式则会降低一个人的自尊。Abramson等人在研究抑郁和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一个人将消极事件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决定了其自尊是否会被伤害。内部归因将导致更多的失去自尊。贺小华[17]等对大学生自尊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自尊与正性事件的可控性、负性事件的整体性和可控性维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及自尊水平越高的大学生越倾向于将正性事件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和全面的原因,而将负性事件归因为外部的、暂时的和特殊的原因。 3.社会比较
虽然自尊不必然是社会比较的产物,但是社会比较对它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般来说,“下向比较”可以获得高自尊,而“向上比较”则容易导致低自尊抑或自卑,H.W.Marsh的“池塘蛙效应”(frog-pond effect)就说明了社会比较对个人自尊的影响:即人人倾向于愿做“小池塘里德一条小鱼”
[18]
。于此相应有研究表明:低自尊者在社会比较过程中集中精力于自我保护,而不是力求提高其自
尊。他们只是企图避免失去,在得到成功反馈后才寻求较大量的社会比较;而高自尊者则在失败后才进行大量的比较以寻求失败的补偿,当社会比较对成功的低自尊者有利时,他会寻求尽可能多的社会比较,目的只是为了充分利用这个自我提升的有利机会。总而言之,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低自
3
尊者趋向于采取自我保护的策略,并且低自尊者常采取间接自我提升方式,而高自尊者则相反[19]。
二 、自尊结构的研究
(一)一维结构
James认为自尊就是指个体的成就感,它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及其所设定目标过程中的成功活失败的感受,因此重要的不是个体所获得的实际结果,而是对所获接过的认知过程,即个体对所获结果重要性的主观评价。 (二)二维结构
Pope和McHale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
[20]
。知觉的自我就
是指自我的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各种技能,特征和品质的客观认识。理想的自我是个体希望成为什么人的一种意象,这种意象并不是一种轻浮的愿望,而是一种想拥有某种特性的真诚愿望。 (三)三维结构
Steffenhagenren认为自尊是由三个相互联系的亚结构组成的,即物质/情景模型、超然/建构模型、自我强度意识/整合模型。
在国内,也有类似的三维模型出现,如魏运华模型。黄希庭
[21]
[18]
提出了自尊的专家模型、儿童模型及其整合
教授(1998)认为自尊可以分为总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特殊自尊,其中特殊自尊
是个体对自我某一方面的评价和接受程度,具有特殊性、情境性和不稳定性;一般自尊和总体自尊是在特殊自尊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自我评价和感受;总体自尊不具有情境性和特殊性,是对自我的综合评价和整体体验,在个体身上具有稳定性 (四)思维结构及多维结构
Coopersmith等人认为,自尊是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的:重要性,即一个人是否感觉到自己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赏;能力,即是否具有完成他人认为重要的任务的能力;品德,即是否达到伦理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程度;权力,即影响自己生活和他人生活的程度。
Mboya(1995)认为自尊是家庭关系、学校、生理能力、生理外貌、情绪稳定性、音乐能力、同班关系和健康8个方面构成的。我国的心理学家蔡建红却通过对大学生的自尊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一般由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归属群体、人际关系、演讲、体育运动9个因素构成
4
[23][22]
。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