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讲义 - 图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试行)》
讲解提纲: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第三章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第四章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第五章 评价与监督
第一讲 总则 第一课时
一、制定意义和依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定的意义(六大要求):
(一)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二)适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 (三)适应财政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四)国务院治理“小金库”和打击“假发票”的要求。 (五)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
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 企业 +(行政事业)单位
(六)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要求。
2、制定意义和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定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同时参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美国审计总署《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等相关规定。
二、适用范围——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
1.党的机关 2.人大机关 3.行政机关 4.政协机关 5.审判机关 6.检察机关 7.各民主党派机关 8.人民团体 9.事业单位
行政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区别
行政部门与事业单位在职能上存在重大差异,前者是依法行政,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后者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
但其共同点是:使用的资金都是公共资金,由纳税人提供。
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围,面广、差异大,因此《规范》比较原则,比较抽象。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按照性质区分为:行政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营性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组织,具体包括:公办的非营利组织与民间非营利组织。
第一讲 总则 第二课时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第三条规定: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现代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
(二)内部控制的特点
1.制衡性
相互制衡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理念。
所谓制衡,就是在单位的岗位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设计。
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批准控制等方法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是:两个人有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概率要远少于一个人;两个人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要远少于一个人。
2.流程化
内部控制是将所有的业务活动按流程进行风险分析,并按风险点制定管控措施。将分散的管理制度有机地连接起来,就象生产线一样。
内控不是单一的制度,而是一个系统。
流程是借鉴了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方法论,使工作程序化、标准化、系统化。这样不易出现漏洞,而更加严谨。
3.风险导向
内部控制均以风险管控为核心。按流程节点分析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管控措施。如资产的内部控制就是控制资产丢失、损失浪费的风险。采购的内部控制就是控制质量和价格上的风险,防止商业贿赂。
[知识链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1)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结果本身; (2)内部控制由单位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共同实施;
(3)内部控制具有局限性,内部控制提供的只是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 (4)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要求适时改进。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体系:一个基本规范,十八项应用指引,一个评价指引,一项审计指引
五大要素:内部环境(基础)、风险评估(重要环节)、控制活动(具体方式)、信息沟通(重要条件)、内部监督(重要保证)。
五大原则: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企业内控的区别
《规范》并非对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只限于经济活动,即资金活动。如行政审批权的控制不在其中。其特点是“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预算、采购、收支、工程、资产与合同六大业务活动。 通过对资金管控延伸到其他业务部门。如工程、采购等业务部门。
第一,要素角度的区别
企业内部控制将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内容归纳为五个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从单位管理层级出发,将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层级和业务层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企业内控的区别
第二,风险方面的区别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