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翻译成现代文并回答:河伯的心态,象征哪种人? 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翻译成现代文并回答:海若的心态?若是什么人的象征?
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4.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5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6.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7.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8.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9.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遮蔽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10.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1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1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 13.遥岑远目,献愁共恨,玉簪螺髻。
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
1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7..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18.太原耿氏,故大家,第宅弘阔。后凌夷,楼舍连亘,半旷废之。因生怪异,堂门辄自开掩,家人恒中夜骇哗。
19.夜方凭几,一鬼披发入,面黑如漆,张目视生。生笑,染指研墨自涂,灼灼然相与对视。鬼惭而去。
20.生急起窥视,则扉半启。俄闻履声细碎,有烛光自房中出。视之,则青凤也。骤见生,骇而却退,遽阖双扉。
2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
子贡曰:“如有博施(3)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第六)
分别就(1)(2)(3)(4)(5)处的加点字词进行解释(每个1分,共6分) .翻译带下划线的句子(每句3分,共6分)
两句话分别表明的思想含义与现实意义(每个2分,共4分)
2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⑵。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⑶,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与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
问题:
此句语出何处?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联系作者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解释作者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在这里,作者表达了他怎样的哲学观?
23、婉约词和豪放词,何者为词的正宗?为什么 三.简答题
1..请简述小说《伤逝》的艺术特点.
2.简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3..白居易的《长恨歌》最后一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4.写出李清照《声声慢》开篇七组叠字,并说明其包含的思想内容与含义。 5.李清照《声声慢》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6简述巴金散文《怀念萧珊》艺术风格。 7《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8.试析青凤形象不同于同类题材中其他狐女形象的独特之处。 9..简述《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与绘画美。
10.苏轼《前赤壁赋》说明了什么样的哲理?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阅读分析题
(一)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1.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什么?
2..这里用的是什么驳论方法和论证方法? 3..概括文中的论据,说明其属于是什么论据。
(二)默写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阕:
1.默写:
2.“落日”与“断鸿”有什么象征意义?
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4.作者慨叹“无人会,登临意”,你觉得他的“登临意”是什么?
(三)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1.作者选取了哪些细节来刻画南霁云的形象?
6
装订线考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
2、这些细节表现了南霁云什么性格特点? 3、在这段文字里哪些地方采用了侧面烘托?
(四)阅读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一段文字:
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象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象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交叉处偷偷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 请回答:
1.这段描写突出了什么景色? 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在语言上,与李清照的《声声慢》有何共同特点?
(五)阅读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探伤的两节文字,回答问题: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1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了,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宵云外。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1、分析宝钗与黛玉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2、这两段文字刻画人物采用什么手法? 3、宝玉的回答反映他怎样的心理?
2
(六)阅读下面这段文字:
方持论间,叟掩入。女羞愧无以自容,俯首倚床,拈带不语。叟怒曰:“贱婢辱吾门户!不速去,鞭挞且从其后!”女低头急去,叟亦出。尾而听之,诃诟万端。闻青凤嘤嘤啜泣。生心意如割,大声曰:“罪在小生,于青凤何与?倘宥凤也,刀锯鈇鉞,小生愿身受之!”良久寂然,生乃归寝。
1.本段选自哪里?作者是谁?
2.本段展现了青凤怎样的性格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
7
3. 此段描写的胡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代表的是哪一种人? 4.耿生的语言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七)阅读柳永《八声甘州》上片,回答问题: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1、这段文字通过什么景物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里写景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3、“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八)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1)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⑵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⑶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1“四面楚歌”的意思?
2这个细节说明了项羽的什么性格特征?
3项羽多次强调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司马迁的评述作简要分析。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