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克思主义四观的复习
1、祖国:祖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称。祖国所体现的是特定人群共同与他们世代生息的地域之间的关系,是自己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居住的国家。任何国家都是由人口、领土、政府、主权等若干要素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爱国主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反应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3、民族: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是由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性的群体组成。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4、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中,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依据。
5、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概况地说,就是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在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问题和关系的总和。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异的消失而消失。
6、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国情依据:A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基础。B中国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交错居住。C中国民族构成与资源分布。D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友好合作三个不离不弃。E各民族创造了合作的现实基础。
我国统一多民族历史演进的四个阶段:A孕育阶段(先秦)“华夏”与“四裔”为统一国家奠定了多民族基础。B开端阶段(秦汉至隋)C发展阶段(隋唐五代两宋)D确定阶段(元明清)
民族问题产生的因素:A自然因素——民族特征、民族差异存在B社会因素——私有制、阶级压迫、民族政策C
当代中国民族的政策:A坚持民族平等(基石)。B维护民族团结(纽带)。C促进各民族互相合作。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E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根本途径、核心。F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G大力培养民族区域干部。H语言文字政策。I风俗习惯政策。
单一制国家的主要特点:A国家只有一部宪法,由统一的中央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制定法律。B国家只有一个最高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有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统。C实行中央统一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整个政府实行层级控制,对地方政府不适当的行政行为,中央政府有权撤销。D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实行某种程度的地方自治。E中央政府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政府机关对外不具有独立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他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本质、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地位、文化发展的规律以及文化具体内容的认识和文化的建设思想的总和,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对待文化现象的基本态度和根本观点,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理论。
文化的特征:A民族性。B阶级性。C继承性。D开放性。
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通常指精神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发展的发映。
坚持文化建设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二为”是指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百”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大多数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人民改变现实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藏族传统文化的特色:A民族特色和丰富多样性并存。B宗教文化得以藏族传统文化影响广泛。C开放性与保守性并存。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大意义:A是西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B是维护祖国统一,开展反分裂斗争的需要。C是西藏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需要。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要求:A科学的认识民族传统文化。B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交流。C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