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A10-A12连续梁施工方案
A10~A12现浇连续梁满堂支架施工专项方案
回填至承台顶面后回填石渣料,并进行分层碾压处理。 6.2支架搭设方法
6.2.1脚手架种类、规格
支架采用多功能碗扣式脚手架,立杆主要采用3.0m、2.4m、1.2m、0.6m,斜杆长度为6m,横杆采用0.9m、0.6m、0.3m三种组成,顶、底托采用可调托撑。
6.2.2支架布置
支架搭设前利用全站仪放出纵向轴线和每排横杆轴线并悬挂施工线。将支撑方木中心和横杆轴心重合摆放,将立杆支立在支架的小里程在轴线上位置,按设计图纸脚手架的布置图纸安装脚手架。脚手架的安装顺序横向是由中心向两侧,横向是由一端向另一端,横杆是由下向上。每完成一组单元的脚手架均完成相应部分的剪刀撑。支架搭设好后,调顶托来调整支架高度,一般比设计高2-3mm。
6.2.3现场搭设要求
(1)搭设从交界墩一端开始搭设,按照设计图纸确定第一排立杆。立好立杆后,及时设置扫地杆和第一步大小横杆,扫地杆距地面高度小于或等于0.35m。立杆上端包括可调螺杆伸出顶层水平杆的长度不得大于0.7m。
(2)碗扣架与交界墩拉结牢靠后,随着架体升高,剪刀撑应同步设置。(规范规定:1、当立杆间距小于或等于1.5m时,模板支撑架四周从底到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中间纵、横向有底到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其间距应小于或等于4.5m。2、剪刀撑的斜杆与地面夹角应在45°~60°之间,斜杆应每步与立杆扣接。)
(3)当模板支撑架高度大于4.8m时,顶端和底部必须设置水平剪刀撑,中间水平剪刀撑设置间距应小于或等于4.8m。
(4)当模板支撑架周围有主体结构时,应设置连墙件。 (5)模板支撑架高宽比应小于或等于2。 6.2.4技术要求
(1)相邻立杆接头应错开布置在不同的步距内,与相邻大横杆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三分之一;
(2)在主节点处固定横向水平杆、纵向水平杆、剪刀撑等用的直角扣件、旋转扣件中心点的相互距离不宜大于15厘米;
(3)各杆件端头伸出扣件边缘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 (4)立杆的垂直偏差应不大于架高的1/300;
第27页
A10~A12现浇连续梁满堂支架施工专项方案
(5)上下横杆的接长位置应错开布置在不同的立杆纵距中,与相连立杆的距离不大于纵距的1/3;
(6)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主节点处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不应大于150mm。
6.2.5支架使用规定
(1)严禁在架上戏闹或坐在栏杆上等不安全处休息;
(2)严禁攀援支架上下,发现异常情况时,架上人员应立即撤离; (3)支架上垃圾应及时清除,以减轻自重并防止坠物伤人。
(4)拆除顺序:护栏→脚手板→剪刀撑→小横杆→大横杆→立杆件; (5)拆除前应先清除支架上杂物及地面障碍物;
(6)拆除作业必须由上而下逐层拆除,严禁上下同时作业;
(7)拆除过程中,凡已松开连接的杆、配件应及时拆除运走,避免误扶、误靠; (8)拆下的杆件应以安全方式吊走或运出,严禁向下抛掷。
(9)搭拆支架时地面应设围栏和警示标志,并派专人看守,严禁非操作人员入内; 6.2.6支架搭设的注意事项
碗扣式支架排列间距根据箱梁自重确定。横梁、腹板及横隔梁位置应力集中处支架加密处理。测量定位后,人工拼装,上顶托水准找平,下承托支撑在方木上,方木底面与基础密贴,防止沉降变形。上、下钢管接为一体时,其接点处要插牢,两管在同一轴线上保持垂直,同时安装水平杆,之后在根据实际情况安装斜撑,确保支架整体稳固。支架增设剪刀撑,以保证支架的整体性、稳定性。方木安装完成后,测量检查其高程和平整度,进行调整。所有的支架顶托和底托必须与上、下方木紧密接触,以便使支架受力均匀,不致浇筑混凝土时模板发生局部的变形。所有方木铺设时注意将接头相互错开,不得使接头在同一断面上,且接头布置在顶托上,不得使接头悬空。在翼板外侧设置人行通道、防护网等安全设施,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6.3支架门洞搭设方法
钢管桩立柱于钢筋加工厂内按照设计图纸根据长度进行下料,先按设计位置和标高浇注临时支墩C20砼基础并安放预埋墩位螺栓。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按顺序安装钢管桩立柱并同步安装角钢连接件。钢管桩安设完成并检验平面位置、标高和垂直度合格后将双工字钢横梁按设计安放在钢管桩顶部,利用电焊将横梁与钢管桩顶部法兰盘定位牢固。利用全站仪和直尺将每榀工字钢的纵横向轴线绘制在钢横梁上。
第28页
A10~A12现浇连续梁满堂支架施工专项方案
先将门洞用纵向工字钢按设计图纸长度下料,检查合格后将每根工字钢支点位置和纵向轴线用红色油漆绘制清楚后放在场地备用。待安全防护棚安装完成后,利用吊车工字钢按照设计位置进行吊装就位,吊装顺序为由中心向两侧进行。 6.4底模及侧模安装
碗扣架安装好后,在可调顶托上横、纵向方木。方木的铺设顺序是由中心向两侧,由一端向另一端。铺设时候方木和方木之间的接头交错布置并利用铁钉固定在横向方木上。方木铺设好后测量方木顶标高并调整脚手杆顶托,使纵向方木每点的标高和设计值相同。用全站仪在纵向方木上放出梁底模板边缘线(考虑侧模板厚度),将制作成型的整体钢模板侧模自箱梁一端对称安装,安装时保证模板位置准确,木板和木板之间的板缝要交错分布。铺设底模竹胶板、立侧模,测设翼板的平面位置和模底标高。 6.5支架预压
支架搭设完成后进行支架预压,根据砼施工浇注顺序,分阶段预压。 6.5.1支架预压的目的
(1)检查支架的安全性,确保施工安全。
(2)消除地基非弹性变形和支架非弹性变形的影响,有利于桥面线形控制。 6.5.2预压方式
试压采用砂袋的加载方式,即将梁体模型端部及翼缘板边缘内1m的位置用砂袋封住形成箱体,两端堆载砂袋及中间堆载砂袋。翼缘板处采用1.3m高砂袋封挡,砂袋宽度1m。预压重量为梁体重量的1.2倍。
6.5.3预压观测布点
(1)为便于观测在每个现浇段在梁底模下取点或在梁式支架分布梁上对应位置设支架变形观测点。
(2)翼缘板处测点在模板外侧。
(3)沿结构的纵向每隔1/4跨径应布置一个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上的观测点应不少于5个,且对称布置;每组观测点应在支架顶部和支架底部对应位置上布设;
(4)预压过程采用电子水准仪测量,测量误差±0.1mm。 6.5.4预压观测
预压方法依据箱梁砼重量分布情况,在搭好的支架上的堆放1.2倍梁跨荷载的砂袋。施工前,每袋砂石按标准重进行分包准备好,然后用汽车吊进行吊装就位,并按梁体结构形式合理布置砂袋数量。加载顺序为纵向从支点向跨中进行对称布载,横向从结构中
第29页
A10~A12现浇连续梁满堂支架施工专项方案
心线向两侧对称布载。
为了解支架沉降情况,在预压之前测出各测量控制点标高,测量控制点按顺桥向每1/4跨径布置一排,每排5个点。在加载总预压重量的60%、80%、100%后均要复测各控制点标高。每级加载完成后,应每间隔12h对支架沉降量进行监测;当支架测点连续2次沉降差平均值均小于2mm时,方可继续加载。加载100%预压荷载并持荷24小时后要再次复测各控制点标高,支架变形稳定后(24小时内沉降值在2mm以内)不小于6小时(且预压时间不少于3天)方可卸载,否则还须持荷进行预压,直到地基及支架沉降到位方可卸压。支架日沉降量不得大于3.0毫米(不含测量误差),梁跨预压时间为三天。
加载完成后,应每间隔12h对支架沉降量进行监测;当支架测点连续2次沉降差平均值均小于2mm时,方可继续加载。严禁一次性将砂袋或预制块堆积在支架上再进行平铺,严禁在支架一侧堆积以防止支架倾覆。现场监理和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应在每次加载后、卸载前,按规定的频率进行沉降观测,并记录观测资料,为调整底模标高提供依据。如果加载100%后所测数据与持荷48小时沉降量不大于5mm并无发展趋势时,表明地基及支架已基本变形完成,可进行卸载,否则须持荷进行预压,直到地基及支架沉降变形满足要求为止。
支架卸载时可均值卸载,按两次卸完,分别为50%。第一次卸载后停4—6小时,观测2次,第二次卸载后48小时内进行6次观侧,推算其弹性数据。卸压完成后,要再次复测各控制点标高,以便得出支架和地基的弹性变形量(等于卸压后标高减去持荷后所测标高),用总沉降量(即支架持荷后稳定沉降量)减去弹性变形量为支架和地基的非弹性变形(即塑性变形)量。预压完成后要根据预压成果通过可调顶托调整支架的标高。 6.6支架拆除
6.6.1一般脚手架拆除
拆架程序应遵守由上而下,先搭后拆的原则,即先松顶托,使底梁板底模与梁体分离,用倒链将底模1/3拉至梁板投影以外,再用吊车起吊拆除,然后拆拉杆、脚手板、剪刀撑、斜撑,最后拆横杆、立杆等(一般的拆除顺序为:安全网→栏杆→底模→脚手板→剪刀撑→横杆→立杆)。
不准分立面拆架或在上下两步同时进行拆架。做到一步一清、一杆一清。拆立杆时,要先抱住立杆再拆开最后两个扣。拆除大横杆、斜撑、剪刀撑时,应先拆中间扣件,然后托住中间,再解端头扣。分段拆除高差不应大于2步,如高差大于2步,应临时增设斜撑加固。
第30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